郭沫若60年前挖开的万历皇帝陵,给后世留

小孩白癜风能治愈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905531.html

郭沫若60年前挖开的万历皇帝陵,给后世留下了什么?

定陵是一座唯一被主动开挖的皇帝陵墓,文物出土非常多历来罕见,但是由于技术有限,陵墓被开挖以后,一些特别贵重的文物特别是一些丝织品氧化严重,而且无法修复。这是国家无法挽回的损失,后来郭沫若又提出挖掘其他的皇陵被周总理拒绝了。

现在地宫里摆着的三口巨大的棺椁,也不是原来的金丝楠木,而是用白灰和水泥的复制品。因为当时所有的陪葬品都被拿去焚烧了,棺木也被劈开扔掉了。什么都没保存下来,后期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复原。

从定陵开始挖掘到了文革结束以后,过了整整二十多年,考古发掘报告才正式开始撰写。定陵考古发掘报告的正式出版时间是在年。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发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考古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辛辛苦苦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编写成考古发掘报告。因为后人会将这些发掘报告当作历史资料进行学术研究。

所以说,考古发掘报告不能带有主观意识地乱写。它不是将文物描述一遍这么简单,它还需要通过这些文物来联系时代发展,反映当下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生产规律。在报告内容中,必须包含了当时观察资料时所发现的问题,并就此提出解决建议。编写考古发掘报告一般需要用上几年不等的时间,可是像定陵这样,发掘出来后过了二十多年才完成考古发掘报告的,实属罕见。

再说回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很多文物被保护保存不当,它们从地宫被搬离出来后,大多数被堆放在一些普通的库房里。库房的存放条件很差,比不上在地宫里相对稳定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随时发生变化,加上库房角落还漏风,风化十分严重,一大批国宝褪色的褪色,变形的变形。

应该说既有收获,也有很大的遗憾。前面大多说的遗憾吧?我个人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让业界明白,没有万全的技术,挖掘总会有损失,也许牺牲一个万历,才能换来其它的保全。

定陵的挖掘失败,不但对当时的挖掘起到了警示作用,也为后世敲响了警钟。没有第一个吃葡萄的,也就没有人知道葡萄酸了,挖掘是失败了,但是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宝贵的,郭沫若在这方面也算有了功劳。但是过大于功,在定陵失败的情况下和当时挖掘条件不成熟的状况下,还要继续挖掘长陵(永乐朱棣陵寝),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陵寝),甚至还主张挖掘秦始皇宫寑,这个真就有点过了,秦始皇陵甚至乾陵,就是当代科技年代也不主张挖掘。

那么那个年代,连个电棒都稀缺的情况下,就要挖掘帝王陵,甚至遭到举国反对,还要继续,是不是真的就只为了一饱眼福呀,如果这样,真的就是历史的败笔了。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有想法很正常,人总是有局限性的吧?作为一个能入史的学者,总免不了后世的评价,不管是好评还是差评,都只是部分人的感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