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黄帝陵 >> 东湖图片 >> 冬至到而葭灰飞

冬至到而葭灰飞

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www.yushiels.com/m/

作者:黎荔

《后汉书·律历志上》有云:“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这其中记载的,是古代测定节候方法之一——葭灰占律。葭灰,也叫葭莩之灰。葭是指初生的芦苇,葭莩是指芦苇杆内壁的薄膜。古人烧苇膜成灰,放在十二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相应的律管内的葭灰就动而飞出,示该节候已到。

在中国的古代,出什么来感知冬至的到来呢?就是在冬至前的三天,在一个布缦密封的小房间内,摆上12根律管,也就是音乐的笛管,并在每根管内填上葭灰,就是用芦苇的膜烧成的灰烬。如果哪一根律管,飘出了葭灰,就证明冬至节气到了。

在唐宋诗词里经常可以看到写冬至的诗和葭灰联系在一起。比如杜甫有一首《小至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杜甫写出了他在小至这一天,对阴阳运行季节变迁的敏感。“冬至阳生春又来”,从冬至开始进入最冷的数九天,然而这一天却是阳气已生,春天已经发动。下联的日增一线与六管飞灰,皆为由此而来的物象。今天比昨天白昼长了一点,这个变化很细微难以显现,杜甫以女工日增一线来描述,使其形象易于感知。六管则是将苇膜烧成细灰,置于律管中,冬至前灰飞向下,冬至阳生则灰飞向上。

唐朝诗人韩偓的一首《冬至夜做》,也写到了冬至到而葭灰飞的现象。“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韩偓在深宵半夜,冬至的节日到来之时,看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那笛子中的葭灰,自动的飞了出来。这就是冬至啊!葭灰飞动,一阳来复,这分明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勃勃生机!这个时节梅花树的南枝一定开放早梅花了。

为什么葭灰会自动地飞出来呢?除非有外力,让竹子的内部产生震动,使那些灰飘出来。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我想,古代的冬至是比较隆重的节气,看葭灰一定有一个特别的时间,时间一到,可能围观者的脚步一走近,杂沓震动一响,那些轻浮的葭灰就自然飞出来。或者,这只不过是一种仪式感的行为方式,就如立秋至而梧叶落。立秋,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在唐宋,冬至时节笛子里飞出葭灰,也许类似于现在我们习惯的彩纸小礼花,是冬至节日的必备项目吧?手里拿着长笛,里面飘出吹扬的灰,是庆贺从冬至日起,大地阳气发动,春天潜行在赴约的路上,一个新的轮回已经开始吧?

葭灰应景冬至,梧叶应景立秋,在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创造与生活体验中,已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意象。意象,包孕中国历史的生机,含藏中国思想的元素,表达中国传统的秘奥。长城、大运河、黄帝陵这些重大历史文化遗产,是有形的中国文化地理标识,而无形的中国文化标识,就是遍布于千年流传的诗词歌赋中的文化意象。文明就是这样虚虚实实地存在着。

冬至这一天,古人要画八十一瓣素梅,而后日染一瓣,待素梅尽染,数九寒天也就过完,就又是春天了。冬至这一天,室外,银雪缤纷、苑树雕琼;室内,玉管葭灰,细细飞吹。这个画面,想想都觉得极美!这是一场芦笛与冬天的浪漫邂逅,温柔的旋律,极致的抒情,刹那间就能把人的内心最细致的地方缠绕起来。于是,一种无声的印记飘然而至,超然物外的悠然心情,点染出一个如诗如画、静谧空灵的世界。天地之间,似有清亮通透的乐声流转,漫漫严冬中的人们,已在歌唱春天的到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