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丘山及黄帝陵舆地考
文/王密
黄丘山位于古峄县南境,今所谓“黄丘山套”者,即因其得名。清雍正三年(年),为避孔子名讳,改“丘”为“邱”。故清朝中后期一度称该山为“黄邱山”。因期间变化,古人只晓黄丘山套,并不知黄丘山为哪座山。光绪三十年《峄县志·山川考》称:“又南六十三里曰黄邱山(亦名羊蹄山)。山广袤十余里,层峦崇巘,迢迢南去,不见其尾。世所谓十八黄邱也。其阴平冈,有大冢数十,相传为黄帝陵(详《陵墓志》)。有泉焉,水极澄澈,人稍污之即涸。悔罪虔祀后,流依旧,是为神泉。山之南为小独山,转西为小蝎子山,两峰分峙,翼然如张盖。其东北龙王泉出焉,北流会尤家窝之水为漷河,又北十余里入于伊河(一云:羊蹄,别一山)。”因而可知,黄邱山或即小独山(今称独山子)北4里之羊蹄山。
黄丘山套名山浩瀚,最先见于图书者为黄丘、黄炉两山。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山川志》曰:“黄丘山:在县南六十里”,又曰“黄炉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康熙二十四年《峄县志·地舆志·山川》称:“黄丘山:县南六十里”,“黄炉山,葛峄山西南”。乾隆二十六年《峄县志·地舆志·山川》称:“黄丘山:县南六十里”,“黄炉山:县东南六十里”。光绪三十年《峄县志·山川考》称:“右旧志共载六十又七山,方位里数多错误,《一同志》《兖州志》似亦沿其误,今并析正附本山之下”,并曰“又南六十三里曰黄邱山(亦名羊蹄山)”、“又南七十五里曰黄炉山(亦名黄龙山)”。
黄炉山即今黄邱村南之龙门山(别名黄龙山),经丈量,距峄县县署旧址直线间隔为68里,看来旧志对黄炉山地方的记录是较为的确的。据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黄丘山在黄炉山北10里,据光绪三十年《峄县志》,黄邱山(亦名羊蹄山)在黄炉山北十二里,历程稍异。经丈量,羊蹄山距黄炉山直线间隔为8里,距峄县县署旧址直线间隔为60里,看来旧志对黄邱山(羊蹄山)方位的记录也是较为的确的。
羊蹄山西邻铸钱山。康熙二十四年《峄县志》、乾隆二十六年《峄县志》俱称其在“县南五十里”,光绪三十年《峄县志》改正为“又南迤西六十五里曰铸钱山”,相当于在黄邱山(羊蹄山)西2里,经丈量,确切如许。又:各版本《峄县志》俱称“偪阳城:县南五十里”,经丈量,该城据峄县城南门直线间隔为51里,看来旧志对其历程记录也是的确的。据光绪三十年《峄县志》,铸钱山应在偪阳城南十五里,经丈量,距偪阳故城遗迹直线间隔为8里。看来铸钱山与羊蹄山应同在峄县城南六十里,康熙《峄县志》、乾隆《峄县志》对铸钱山历程的记录有误。
综上考据,黄丘山立刻今之羊蹄山,北距峄县六十里,《兖州府志》《峄县志》对其方位历程的记录皆是的确的。其北十里为偪阳城,其西二里为铸钱山,又南十里为黄炉山,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及光绪三十年《峄县志》的干系记录也是的确的。
黄丘山当因其北的黄丘(黄帝陵)而得名。关于黄丘(黄帝陵),康熙二十四年《峄县志·地舆志·陵墓》曰:“黄丘:在黄丘山北,巍峨一大塚,名曰黄丘,黄帝陵也。宋元有碑,禁樵采,置守陵户,嘉靖间始毁。”乾隆二十六年《峄县志·地舆志·陵墓》曰:“古黄帝陵在县南黄邱山之北,巍峨大塚。宋元时皆置陵户,禁樵采。有碑,至明嘉靖初尚存。”光绪三十年《峄县志·遗迹考》曰“黄丘:在黄丘山北,巍峨一大冢,名曰黄丘,黄帝陵也。宋元有碑,禁樵采,置守陵户。嘉靖间始毁。”此说因袭万历十年《峄县志》(贾三近撰次),纪录的是明朝中期黄丘的面目。
经实地考核,羊蹄山北有一高25米的土山,呈圆锥形,其上汉墓累累,疑即黄丘。清道光元年(年),张氏从桥上村迁至土山东麓建村,称做土山村。光绪三十年《峄县志》对土山和土山村皆有记录。此时,黄丘已毁三百多年,时人或者已不知哪座“大冢”为黄丘,故光绪三十年《峄县志·山川考》曰:“又南六十三里曰黄邱山(亦名羊蹄山)。广袤十余里,层峦崇巘,迢迢南去,不见其尾。世所谓十八黄邱也。其阴平冈,有大冢数十,相传为黄帝陵。”误认为羊蹄山北侧山岭平整处上的“大冢数十”为黄帝陵。20世纪80年月末编辑《台儿庄区志》时,对《峄县志·山川考》中“黄帝陵”的记录不能知道,遂称“黄邱山:位于台儿庄西南23千米,东经°31′,北纬34°30′。最顶峰羊蹄山海拔为.3米,‘山广袤10余里’,俗称18里黄邱,其阳平岗有冢数十。”盖为对该当山南麓的羊头山汉墓群。
黄丘山套因黄丘山而得名。黄丘山又因黄丘而得名。黄丘为黄帝记念地,秦汉期间属傅阳县。秦二世元年(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在沛县造反时,曾“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廷”(《史记·高祖本纪》)。沛县与傅阳县相邻,同属泗水郡。汉初,傅阳县改属彭城郡。汉末,宋衷为《世本》做注,称“涿鹿在彭城南”。涿鹿为黄帝之都。年5月,在云龙山东麓今江苏师范大学云龙校区及邻近地段发掘的下园墩龙山文明遗迹,位于汉朝彭城郡城南郊,疑即涿鹿遗迹。固然,也或者“涿鹿在彭城南”为“涿鹿在彭城傅阳南”或“涿鹿在彭城北”之误记。此所谓“涿鹿”,很有或者指的黄丘一带。在黄丘东4里的后楼村,曾挖掘到两件新石器期间的大型石斧;黄丘北3里的偪阳故城遗迹局限内,曾经搜集到龙山期间的陶片,阐明该地域在史前已有人类运动。
又据《晋书》记录,东晋太元十四年(年)一月,彭城人刘黎据皇丘称帝,旋为彭城太守、龙骧将领刘牢之攻灭。考光绪三十年《峄县志·境至表》及《峄县志·山川考》首段,皆将“黄邱”写稿“皇邱”,则刘黎所据皇丘立刻黄丘。因“黄帝”又做“天子”,故“黄丘”亦做“皇丘”。由《晋书》可知,黄丘的年月应早于东晋太元年间,或可回溯到秦汉期间乃至更早。
北宋建隆元年(年),宋太祖下诏:“前辈帝王陵园、忠臣贤士丘垅,或樵采不由,风雨不芘,宜以郡国置户以守,隳毁者建造之”(《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黄丘当在此时“禁樵采,置守陵户”,并立碑昭示。据光绪三十年《峄县志·建置考·屯子》记录,侯孟社境内有上黄邱、中黄邱两村。上黄邱即今黄邱村,位于羊蹄山南5里,立村于北宋年间。中黄邱地方不详。相传黄帝之女葬至今黄邱村,为防盗,便堆筑了18个土丘,故称十八黄邱。又相传黄邱村西南1里大伏山(光绪三十年《峄县志·山川考》称为蟠龙山)北麓“伏河里”为黄帝陵住址地。黄邱村或者即黄帝陵守陵户屯子,“伏河里”或者为“十八黄邱”之一。明嘉靖二十五年(年),今邳州市燕子埠镇寨山邻近产生5.25级地动,黄帝陵碑疑毁于此际,故康熙二十四年《峄县志·地舆志·陵墓》曰:“宋元有碑……嘉靖间始毁”,乾隆二十六年《峄县志·地舆志·陵墓》曰“有碑,至明嘉靖初尚存”。
黄丘是海岱地域唯独一座黄帝陵,对华夏民族探源办事具备要紧代价。早在年,“华夏族来源于东方说”持论者、山东省农业展览馆馆员景以恩便在其著做《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华夏文联出书社出书)中称:“与陕西黄帝陵更近确切的是,山东也有一处黄帝陵,可是它寡言无闻,并被史书吞没了。《山东通志·遗迹二》云:“黄丘在黄丘山北,相传为黄帝陵,宋元有碑,禁樵采,置守陵户,明嘉靖间毁。”其地约在今鲁南枣庄市境内。既然宋元有碑,最少在秦汉期间即有此遗迹。目前虽已吞没,但联络前述山东充分的黄帝传闻,它较之陕西黄帝陵或者更为牢固些。”年7月24日,笔者寻访羊蹄山和土山,首论两者离别为黄丘山和黄帝陵。
除黄帝陵外,台儿庄地域还建有三皇庙、五帝阁等多处祭奠黄帝的园地。据文件记录,元世祖于至元二十三年(年)令诸路设三皇庙,祀伏羲、神农、黄帝,正式将三皇尊为医学鼻祖。元贞元年(年),元成宗又命郡县通祀三皇,至此天下都邑及重镇皆置三皇庙。仅枣徐地域,有文件记录者即有14处,个中峄县4处:“城东儒学左。元知州张文振建,祀伏羲、神农、黄帝,而旁列岐、扁十大医配之。今废。又一庙在上炎村南。一在台庄可风桥左”(光绪三十年《峄县志·祠祀考》);另今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伏山上亦有:“顶有三皇庙,殿宇高耸,僧寮闲静。其前,古木千章,萧森蔽日,时有诗人畸士觞咏此间。及咸、同乱后,僧徒分散,殿陛崩裂,神像露处,崩榛塞路……”(光绪三十年《峄县志·山川考》)。滕县有三皇庙1处:“在县治西南,元至元间,知州苑英建。盛德元年,知州张之纲为三皇像于中,以十代名医配。泰定四年,知州曹铎重做两庑,绘历代名医百有七人,岁时祭享。侍讲学士曹元用有记”(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宝穴县有三皇庙1处:“在城南二里许”(中华民国十五年《宝穴县志》)。沛县有三皇庙7处,“旧志有五,一在鸭子村;一在高房集东南;一在千秋集;一在南秦村;一在夏镇城南。又《光绪志稿》:有二,一在傅家庙砦西北二里;一在治西”(中华民国九年《沛县志》)。睢宁有三皇庙1处,“在找沟集,去县四十里”(中华民国十八年《睢宁县志》)。洪武四年(年)始罢府州县祀三皇。据探望,台儿庄及其邻近有两座三皇庙,一坐位于台儿庄古城西门里,官厅大巷西首路北,南与玄帝庙相对;一坐位于台儿庄古城运河南岸土城村西。台儿庄三皇庙为二进院子,有门楼一间、过厅三间、大殿三间,以三月三日、玄月九日祀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左右配祀句芒、祝融、风后、力牧(伏羲以勾芒配,神农以祝融配,黄帝以风后、力牧配)。三皇庙北建有五帝阁,高三层,大殿五间,祭奠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庙和五帝阁的香火一贯继续到中华民国期间。
年7月4日
王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