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六朝古都、江南政治中心之一,南京自古就颇受众多帝王的青睐。
据了解,自公元年起,其后的年间里,连续有东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定都于南京。此外,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也曾先后在南京定都。
这么多帝王选择在南京登基,那他们死后,多半也会选择埋葬于此,紫金山上的孙权墓、明孝陵和中山陵就是代表。
但我发现一个问题,除掉中山陵外,在公众认知方面,南京的帝王陵墓似乎只有明孝陵这一个,就连孙权墓都很小众,这就给外界产生了一种“葬在南京的古代帝王就只有朱元璋”的错觉。
关键是,这和南京四大古都的名号,一点都不相符。
那么,葬在南京的帝王究竟有几位?经过整理一些资料,我发现,包括朱元璋在内,古往今来,葬在南京的帝王共计有6位,提一嘴,这里面不包括孙中山。
这6位葬在南京的帝王分别是:东吴大帝孙权蒋陵、晋恭帝司马德文冲平陵、宋武帝刘裕初宁陵、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南唐烈祖李昪钦陵、明太祖朱元璋孝陵。
虽然南京的帝王陵墓多达六处,但由于遗迹损坏严重和尚未找到陵墓地址等原因,目前南京能够开发和公开与众的帝王陵墓只有明孝陵,孙权墓和南唐二陵都相对小众一些。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6位帝王的陵墓具体在南京什么方位,感兴趣的朋友,没事可以去这些地方游玩、参观一番。
吴大帝孙权蒋陵
三国两晋时期帝王的陵墓,大多修建在都城的周围,孙吴定鼎江东,孙权蒋陵位于今南京东郊,其余帝陵也在南京周边城市。
吴太祖孙权,又称吴大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是三国时代孙吴政权的建立者。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便发生在他掌权时期。
太元二年(年),孙权病逝建业宫中,享年71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称蒋陵,俗称孙陵岗。他的皇后步氏、潘氏及太子孙登也葬在这里。
蒋陵文保碑
民国时期,人们在孙陵岗遍植梅花,将孙陵岗改名为梅花山,如今已成为人们赏梅佳处。历史上对孙权蒋陵记载不多。因此,我们无法了解陵墓建筑的详细情况。
据传,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在钟山一带建造孝陵时,曾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因此孙权蒋陵被保留了下来,仅搬走陵前的一对石麒麟。
晋恭帝司马德文冲平陵
晋室南渡,建立东晋政权,建都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在年的时间里先后有11位皇帝执政。除废帝司马奕葬于吴县吴陵外,东晋其他帝王基本都埋葬在今南京附近,大致位置在南京城西、东、北三个方向,紧靠宫城:
元帝司马睿的建平陵、明帝司马绍的武平陵、成帝司马衍的兴平陵和哀帝司马丕的安平陵,在鸡笼山之阳;
康帝司马岳的崇平陵、简文帝司马昱的高平陵、孝武帝司马曜的隆平陵、安帝司马德宗的休平陵、恭帝司马德文的冲平陵,均位于钟山之阳;
穆帝司马聃的永平陵,位于幕府山之阳;
晋恭帝司马德文是东晋最后一位皇帝,他是晋孝武帝司马曜次子、晋安帝司马德宗之弟。司马德文禅位与刘裕后,被废为零陵王,迁居秣陵。南朝宋永初二年(年),司马德文被刘裕亲兵活活闷死,死后谥号为恭皇帝,葬冲平陵。
东晋帝王陵墓大多依山为陵,形制规模不大,由于当时陵墓规制草创,东晋帝陵承袭西晋帝陵“不封不树”的传统,大多不起坟堆,葬制也比较简陋。加上岁月流逝,在南京周围的地面上已经难寻觅东晋帝陵的痕迹。因此,今天我们只能知道东晋帝陵的大致位置,具体的地点至今尚有争议。
江苏南京东晋恭帝冲平陵玄宫石碣
年11月,南京市文管会在富贵山东南麓发现晋恭帝冲平陵的玄宫石碣。年,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者在石碣出土处以西约米发现了一座大型东晋晚期墓葬。墓葬凿山而成,由墓室、甬道、封门墙、墓道和排水沟五部分组成。
尽管陵墓早年被盗,但还是出土了70余件随葬品,有专家认为此墓可能是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冲平陵。
宋武帝刘裕初宁陵
宋武帝刘裕(年—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之君,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后来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东晋元熙二年(年),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是为宋武帝,建都建康,南朝开始。永初三年(年),只做了3年皇帝的刘裕病逝了,时年60岁,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初宁陵。
刘裕初宁陵位于今南京东郊,坐北朝南,据载,唐朝时陵冢尚存,陵高一丈四尺,其封土周长仍达三十五步,气势雄伟。
江苏南京宋武帝初宁陵文石刻
但千年过去,昔日为旷野的初宁陵一带如今已成为人烟稠密的城镇,初宁陵的位置已经难以寻觅。一些学者认为,初宁陵位于南京麒麟门外,南京麒麟门也因初宁陵麒麟石刻而得名。
江苏南京宋武帝初宁陵文保碑
现在,陵前原有的石碑、神道柱等都已无存,只留下东西相向的一对石兽,其中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天禄独角已损,额部已残,尾巴也无存,麒麟已失四足,但两兽张口瞠目,昂首挺胸,趋步向前,振翅欲飞,造型凝重豪迈。其简朴古拙的造型、技法又好像是汉代的石刻风格。
如今初宁陵的神道已经成为一条主要的道路,每日疾驰而过的车辆使曾经庄重肃穆的石麒麟灰头土脸,这对怒目圆睁的石兽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也显得无可奈何。
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
陈武帝陈霸先为南朝陈的开国皇帝。梁太平二年(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萧方智,自立为帝,国号陈,改元永定。不过,陈霸先在位仅仅3年,于永定三年(年)去世,时年57岁,谥号武帝,庙号高祖。
其陵寝万安陵坐落在南京江宁区上坊乡石马冲,为陈霸先与其皇后章氏的合葬陵。虽然当时陈朝初建,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但作为开国皇帝,万安陵也有一定的规模。史载陵冢高2丈,周长60步,而且,万安陵“背靠山、面平原”,可算是一块风水宝地。
江苏南京陈武帝万安陵文保碑
可惜这块风水宝地并没有能够“荫庇后代”,据《北史》记载:陈朝被隋朝灭亡后,曾被陈霸先袭杀的王僧辩之子王颁,为报父仇,纠集其父旧部数千人,利用夜色大规模发掘了陈武帝的陵冢,并剖棺焚尸,“焚骨取灰,投水饮之”。
江苏南京陈武帝万安陵神道原址
曾经雄伟的陈武帝万安陵,经此变故,陵墓封土已无迹可寻,只剩下陵前的一对石兽守护着荒冢,令人唏嘘。这对石兽,北兽似天禄,南兽似麒麟,多年以来,一直落在低洼的水田里,后被建亭保护。
江苏南京陈武帝万安陵石刻
它们均为四足无角雄兽,造型相似,张口吐舌,头有鬃毛,饰有双翼,整个造型既像麒麟又像辟邪,且造型较为粗放,北兽保存较为完整,南兽石刻颈部断裂,胸部碎裂,且体表风蚀严重,整体来看纹饰较为简朴,但雕刻手法细腻圆熟,姿态传神,栩栩如生,是南朝皇陵同类石刻中的精品。
南唐烈祖李昪钦陵
南唐烈祖李昪是十国之一的南唐建立者,为躲避战乱,称帝前曾改名为徐知诰,吴天祚三年(年),徐知诰废吴帝杨溥,称帝金陵,改国号为大齐,次年,自称为唐玄宗子永王李璘之裔,恢复李姓,国号改为大唐,史称南唐。
李昪晚年信奉长生道术,服用丹石中毒,南唐升元七年(年),李昪背上生出大疮,医治无效,在金陵去世,庙号烈祖,葬于钦陵。
江苏南京南唐烈祖钦陵地宫石刻
钦陵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南麓,为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依山为陵,据载,钦陵为南唐博学多才的大臣江文尉和韩熙载设计,现地面建筑已不存。历史上,钦陵地宫多次遭到盗掘,当年随葬的金银珠宝也早被盗墓者洗劫一空。
江苏南京南唐烈祖钦陵文保碑
但年南京博物院组织发掘时,仍然出土了多件文物,其中的玉哀册、陶俑等尤为珍贵。
钦陵修建于南唐国势强盛时期,因此墓室规模较大,墓室分为前、中、后三室及十个侧室,其中:
江苏南京南唐烈祖钦陵地宫入口
前、中两室及其四个侧室为砖结构,后室及其六间侧室是石结构;
门和前、中、后三室均仿照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木结构建筑式样,在壁面上用砖砌或石雕成梁、桥、柱子和斗拱,再用石青、石绿、赭石和丹粉等矿物质颜料在其上绘以鲜艳的彩画,后室是安置李昪及宋皇后棺椁的地方,所以建造得相当讲究,顶上还画有天象图,地面上雕刻江河形状,象征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石门两侧有大型武士浮雕,门框上方还有双龙夺珠的浮雕,至今仍残留着敷金涂彩的痕迹。后室的中后部有石砌棺床,棺床侧面有行龙浮雕等装饰。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第一陵,也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它坐落在南京东郊紫金山麓玩珠峰下,这里葬着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等。
但在清咸丰年间,明孝陵正处南京城东的交通要道附近,在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拉锯战中,明孝陵地面木构建筑悉数被毁,今天我们只能从残留的部分建筑感受明孝陵原来恢宏的气势。
明太祖朱元璋(年—年),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洪武元年(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是为明太祖,国号大明。洪武三十一年(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在位31年,葬于孝陵。
江苏南京明太祖孝陵宝顶
明孝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此处风水极佳,是明太祖生前钦定之地,由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具体负责营建。陵寝的修建工程始于洪武十四年(年),第二年,马皇后去世,首先入葬,因马皇后谥“孝慈”,故定陵名为“孝陵”。
此后,工程继续进行,但直到朱元璋病逝入葬时,工程还未结束,整个陵寝工程到永乐三年(年)才全部建成,历时25年。
江苏南京明太祖孝陵诸司官员下马坊
明孝陵的主体建筑大致有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刻、御河及御河桥、文武方门、享殿大门、享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部分。
江苏南京明太祖孝陵神功圣德碑
明孝陵是中国古代帝陵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首次按皇宫布局,建立了“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并一直规范着此后明清两朝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设。
江苏南京明太祖孝陵神道
明孝陵是南京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遗存之一,走进陵园,但见树木葱茏,松涛阵阵,红墙黄瓦掩映其中,不禁令人发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