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号称“天下第一陵”,又称“华夏第一陵”,“中华第一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
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年7月,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年5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11月,陕西省启动“黄帝陵祭典活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桥山在远古时代为有蟜(jiǎo)氏居地,称作蟜山;黄帝时代称作“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黄帝因此而得名“轩辕”,黄帝城中宫即位于此,以后演变成桥山。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后,由华族部落联盟首领成为天下共主,使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黄帝的丰功伟绩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在桥山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在黄帝死后的几千年里,历代祭祀黄帝的活动从未中断。从虞、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除了有的时段将黄帝同时作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无一例外地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
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汉朝建立伊始,汉高祖刘邦便颁诏于天下——“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祀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其后汉武帝亲自祭祀黄帝陵,《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和《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载:“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元封元年(前年)冬,汉武帝领军十万北巡朔方,返回时专程来到桥山,祭祀黄帝之冢。这是正史中第一次记载黄帝陵。
唐宋以降,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唐代宗大历五年(年),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奏:“坊州有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得到了代宗的批准,唐王朝在桥陵大兴土木,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修缮活动,修建黄帝庙,并栽植柏树株。从此,祭祀黄帝升格为国家大典,桥陵也成为了官方唯一指定祭黄场所。这不仅有助于规范祀典,更在客观上起到了加强政治统治和文化认同的作用。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包括黄帝陵在内的前代帝王陵寝已经出现了“樵采不禁”的情况。而祭祀的建筑“隳毁”,则让正常的祭祀活动无法进行。为此,宋太祖赵匡胤一即位,就于建隆元年和乾德初两次下诏,规定黄帝陵及炎帝、高辛、唐尧、虞舜、夏禹诸陵“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隳毁者修葺之”。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即今址。
宋嘉祐六年(年),宋仁宗赵祯下圣旨,责成坊州(今黄陵县)地方官员,发动黎民百姓,当年种植柏树多棵,同时抽调三户人家,免除一切摇役斌税,专门在桥山看护和种植柏树。并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前,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保护黄帝陵的官方文件。元泰定二年(年),元泰定帝颁布保护黄帝陵庙敕令,并刻立《禁伐黄陵树木圣旨碑》,记载元泰定帝颁发保护轩辕庙建筑、禁伐桥陵树木,并免除宫观、寺院所属地税、商税,对破坏桥陵之人,官府加重处罚的圣旨。此碑亦为中国现存唯一的关于黄帝陵的元代碑刻,是研究宋元时期黄帝陵的珍贵实物资料。元惠宗至正元年(年),元惠宗降旨,重修轩辕庙西侧被大火焚毁的保生宫。
明代将桥山黄帝陵列为国家祭典,祭祀从未中断。明太祖洪武三年(年),太祖朱元璋降旨祭祀黄帝,修缮黄帝陵庙,同时在轩辕庙设立五品护陵官二人,后由县令兼任。这一做法为后世沿用,县令兼护陵官成为制度。朱元璋不仅安排大臣代表自己前来祭祀黄帝,还拔高了当地的行政级别——明代县令多为七品,由于中部县县令要兼任黄陵护陵官,所以按照五品对待。洪武七年(年),造轩辕黄帝坐像;明嘉靖四十二年(年),明世宗朱厚熜修葺轩辕庙;明天启元年(年)秋,明熹宗朱由校整修黄帝陵庙;明崇祯九年(年),中部县知事重修黄帝陵庙。有明一代,共存留御制祝文碑21通。顺治三年(年),清世祖顺治命使祭祀黄帝陵,并对黄帝陵庙进行了清代第一次维修。此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先后派员赴桥山黄帝陵,进行了三十多次祭祀活动,大修九次。其中,康熙年间维修三次,雍正年间维修两次,乾隆年间维修一次,嘉庆年间维修一次,道光年间维修两次。清代沿袭明代制度,对黄帝陵的祭祀一般为三年一大祭,多是皇帝派专员致祭,仪式更为隆重,规模更为宏大。常祀之外,又于皇帝登基、太后寿辰、水旱灾害、五谷丰登、弭除边患之际,更增特祭。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于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自此以后,桥陵之称更为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