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五千年前统一天下的首领。他的称呼“黄帝”是何含义?这是他最初的称呼吗?这是他的自称吗?我们能不能拨开历史的迷雾,找到他真实的自称?
春秋战国时代,黄帝、皇帝不分,有时候称黄帝为“黄”,甲骨文中有黄君、黄尹、黄啻的写法,会是黄帝吗?
其实黄帝的自称,我们可以用民间传说和玉璜文化结合,大致复原。黄帝时代有仓颉造字传说,那个时代各部落都在开始造字,仓颉是统一文字的人而不是唯一发明文字的人,这一点考古也可以印证。良渚古城有刻画符号,陕西姜寨遗址有刻画符号,山东有丁公陶文。黄帝也会造字,他专门为自己的自称造了一个字。据四川旺苍县传说,黄帝与嫘祖在这里成婚,为了庆贺新婚,自己给自己造了一个字“皇”,自称玉王黄帝。黄帝是后人加的,玉王(皇)可能是他真正的自称,他是一个喜爱玉的人。
很多人可能觉得“玉王”不过民间一说,不过你知道吗,后世的“黄”字,在甲骨文就是一个人挂着玉璜的样子。因此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印证的。
大家可能有点懵逼,造的字到底是“皇”,还是“玉王”。黄帝时代的造字,并不能像现代一样跟语言对应。他造的可以理解为一个图。
怎么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概念,就是汉字的演变。虽然现代汉字跟远古一脉相承,但是后期的汉字才能与语言对应,早期的汉字是一幅画。比如车坏了,甲骨文中,不会写车坏三个字,而是画一辆车,轴承断了。我们不能把它读成车,只能读成车坏了,也可以精确一点,读成车轴承坏了。所以远古人对于黄帝的称呼,体现在远古的字里,是一幅画,读成两个字。其实现代也有这种运用,比如表情包[呲牙],你不能读龇,或者牙,你只能读龇牙。
因此,所谓的“皇”字其实是一幅画,并不是今天的一个字,它读作玉王,玉王是解释这幅画的含义。这幅画,应该就是皇字和黄字以及璜字的来源。我们可以结合甲骨文和考古,来复原这幅画。本仙女亲自上手,画出“皇”的模样,给大家看看可爱版的黄帝[害羞]
我们先来分析这幅画该怎么画。甲骨文中的黄,是一个人戴着一个玉璜挂链。从考古发掘来看,玉璜是新石器时代普遍存在的一种礼器和装饰性玉器,在后世还得到长久的继承,是标准的贵族装扮。春秋战国这种装扮还十分普遍。玉璜可以挂在脖子上,或者与玉璧组合挂在腰间也可以。再后世包括现代的玉佩,挂法相似,但是玉璜不再流行。
王的甲骨文更像壬,是一个玉钺的形状。钺是表示王权的礼器,因为大斧为钺。后世武王伐纣,手里还拿着黄钺。
玉的造字是象形字,一根绳子挂着一串玉。
皇的甲骨文是一个烛台,火在燃烧。应是“煌”的本字。先民崇拜火,所以皇引申为远古领袖。在甲骨文中这样分字,皇就没有办法特指黄帝,但可以包括黄帝。黄帝处于造字时代,可以造字来区分自己和前面的皇。黄帝前面的“皇”有伏羲氏羲皇,女娲氏娲皇,神农氏农皇。按照这个套路,如果没有字,他可能就叫玉皇(王)。但是有了字,即使他叫“皇”,我们也能分清他和前面的“皇”。于是他被写成了黄帝。
我们除了看甲骨文的字形,还要考虑字音问题,王黄,在远古到底分不分,当年黄帝的天下也有那么大,大家的口音差距大不大?现在的上海人就王黄不分,在远古玉王也许读玉皇。那就跟现在说玉璜一个音。璜字拆开就是玉黄。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甲骨文的写法这么推导文字演变:
一幅画(读玉王)--玉皇-玉黄-玉璜-璜-皇
个人复原图
复杂版(给黄帝一个丁真的耳环)
简化版
所以黄帝自己对自己的称呼是玉王(皇),但后世的人,不知道是哪位孙子,把他叫成了黄帝。夏朝的字暂时不见,当然也许是我们不认识。商朝甲骨文中,用“黄君”、“黄尹”、“黄啻”来称呼,可能有了“黄帝”称呼的雏形。
《逸周书》里记载:宗揜大正,昔天之初,□作二后(二后指炎帝和黄帝),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
《逸周书》成书大概在西周中期,这里出现了黄帝的称呼,大概是最早的文献。但是同时,这篇文章里也把黄帝称为“后”。“后”是后世的司反过来写,意思是相同的,可以代表首领。上古传说里的风后,就代表风氏首领,夏后氏的后也代表首领。所以对于黄帝的称呼开始还是比较乱的。
对于黄帝两字的来源和黄帝当年真正的自称,自古以来就是争论不休,我虽然是画出了我理解中的黄帝,但是众人画同一匹马都不一样,又有谁知道当年的“皇”字真正的样子呢?关于黄帝还有太多的疑团无法解开,但是不妨碍现代我们约定俗成地称呼他为黄帝。期待以后有更多的考古发掘,让我们看到黄帝时代的图案和文字,发现更贴近“皇”的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