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黄帝陵正宁黄帝陵是真正的轩辕黄帝冢,

真正的黄帝陵——甘肃正宁黄帝陵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迹。而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其故乡和陵墓的所在地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然而,近些年来,甘肃正宁黄帝陵凭借丰富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考证,成为众多学者和研究者认可的真正轩辕黄帝陵。年五一假期,抖音作者青桐先生亲临甘肃正宁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多位专家的研究成果,摒除了传统迷信的影响,将正宁黄帝陵确立为真正的轩辕黄帝冢,而陕西黄陵县则是黄帝庙的所在地。

为了论证正宁黄帝陵的地位,青桐先生整理了海量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和学者研究成果。首先,正宁县文联主席、诗人曹焕荣对于黄帝冢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撰写了《甘肃通志稿》和《正宁县志》。此外,兰州大学教授陈兴鹏、陇东学院教授张耀民等多位专家学者也对正宁黄帝陵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论证。同时,黄帝到崆峒山问道广成子的故事进一步证明了陇东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岐黄故里,即《黄帝内经》蓝本的诞生地。庆阳更是中华医学的发源地、中医学理论的鼻祖岐伯的故乡。因此,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地理背景,甘肃正宁黄帝陵才是真正的轩辕黄帝冢。

黄帝陵的误位与移位之谜

为什么黄帝陵的所在地会有种种说法?为什么会误位并移位至陕西黄陵县呢?青桐先生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史学家对地理变迁不清导致的。在宋代以前的记载中,黄帝冢的所在地都是“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并没有异议。然而,在明代开始,特别是明太祖误将中部县的“桥陵”误认为是轩辕黄帝的陵寝后,就将桥山由正宁县(即今庆阳地区)移入陕西黄陵县。明洪武三年,明太祖将中部县的“桥陵”一地误认为是黄帝冢,随后罗川古城也将桥山、黄帝冢同时纳入中部县城北的范围之内。这样,明清时期将桥山、阳周县、黄帝冢“搬来移去”,使得真假难辨,是非难辩,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闹剧。

然而,陇东学院政法系讲师陈亚峰的研究表明,黄帝冢在正宁县五顷塬乡,其土层是经过夯筑而成的,并且层数分明。附近许多地名也都与轩辕黄帝有关,例如“龙头目”、“龙嘴子”等,本地人也将黄帝冢称为“疙瘩坟”、“神仙坟”等。此外,现藏于正宁县文化馆的《大宋宁州承天别雅之碑》的碑文中也提到了“轩丘”,即黄帝冢。而且现存的黄帝冢在正宁县五顷塬乡黄土塬上,冢高约10-60米,部分修筑成层级式梯田,并栽种有核桃子树。虽然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但冢体的形态仍然清晰可辨,这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有着极高的符合性。因此,青桐先生认为,甘肃正宁黄帝冢才是真正的黄帝陵。

黄帝陵的历史考证

青桐先生还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古籍资料,对黄帝陵进行了深入的历史考证。例如,《正宁县志·诸陵》中记载了“黄帝陵位于正宁县五顷塬乡疙瘩坟,原名轩丘”,并提到了该地的地理特征和坟冢的高度。此外,《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志》、《甘肃通志稿》等史书中也都提到了黄帝陵的所在地和相关的历史背景。

此外,青桐先生还参考了黄帝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了黄帝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根据这些研究成果,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不仅是医学和农业的奠基人,还是中国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因此,黄帝的陵墓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自我价值感具有重要意义。而甘肃正宁黄帝陵作为真正的黄帝陵,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精神。

综上所述,甘肃正宁黄帝陵凭借丰富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考证,成为了真正的黄帝陵。通过深入的地理考察、历史研究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黄帝陵的所在地并不在陕西黄陵县,而是位于甘肃正宁县五顷塬乡。这一发现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黄帝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0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