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约年前,炎帝王朝衰落,黄帝部与蚩尤部分别从炎帝部独立出来,由此诞生了上古版的三国演义——炎帝部、黄帝部和蚩尤部的争霸。
最终,黄帝打败了炎帝和蚩尤,成为了部落联盟的盟主。接下来的年里,华夏一直由黄帝家族统治,包括颛顼、帝喾、帝舜、大禹、商契(商朝的始祖)和周后稷(周朝的始祖)等黄帝后代。
根据司马迁的《五帝本纪》记载,颛顼是黄帝之孙,帝喾是黄帝曾孙,帝尧是帝喾之子,帝舜是黄帝的第八代孙子,大禹是颛顼之孙,黄帝的第四代孙子,商契和周后稷是帝喾之子。
这里的世孙是指后代,例如黄帝的儿子玄嚣是第一代世孙,帝尧是第四代世孙。但有趣的是,尽管大禹的辈分比帝舜高,但帝舜却是在大禹之前成为帝王的,这似乎有些不符合逻辑。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司马迁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据《史记》记载,舜在50岁时开始摄政,58岁时正式继位,守丧三年后在61岁时开始全面治理国家,他的在位时间长达39年,去世时享年岁。
在他死后,他将王位禅让给了大禹。大禹守丧三年后,虽然将王位让给了帝舜的儿子商均,但是由于诸侯们主动朝拜大禹,因此他顺应天意正式继位。
而在帝尧时期,舜摄政时,先后杀了鲧,并任命大禹治水。据此推算,大禹治水时可能已经超过了20岁,因此他继位时至少62岁,在位十年,去世时至少72岁。
如果大禹治水时年龄与舜大致相同或更高,那么他的寿命将无法符合人类的年龄极限。
帝舜和大禹的家族历史有一些疑点。他们的前三代都出自黄帝、昌意和颛顼,然而到了第四代,就出现了分支。穷蝉的五世孙是帝舜,而鲧的儿子是大禹。
从逻辑上看,如果他们的年龄安排得当,那么鲧的寿命应该很长,而帝舜之前的四代人的寿命应该很短,否则就会出现时间上的矛盾。
然而,实际情况是,帝舜下令处死治水不力的鲧,导致大禹在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敢入。这就意味着,尽管鲧可能比舜年龄大,但也不会大到哪里去。
黄帝的三世孙鲧和八世孙舜的年龄差不多,而且他们这两支的前两代完全相同。因此,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司马迁笔下的帝舜和大禹家族历史有问题,可能是大禹世家不可信,或者他们源自黄帝之说不可信。
当然,这并非司马迁在捏造历史,而是他基于有限的史料进行分析。比如,《礼记》中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
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在这些记载中,舜和禹都将黄帝尊为祖宗,商和周将帝喾尊为祖宗,而帝喾又是黄帝的后代,因此司马迁在编撰黄帝谱系时是有依据的。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人祭祀祖先的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在野外进行祭祀的,往往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先人,而在室内进行祭祀的,一般是较近的祖先或者始祖人物。
这也是很多农村人在清明节时会烧纸祭祀久远先人的原因。
司马迁在编制黄帝谱系时,有对相关传说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和加工。他的朋友张夫子曾对此表示疑问,认为黄帝并非商契、周后稷的父亲,但司马迁坚持把他们归为黄帝的后代。
对此,司马迁解释说,他认为天命难以捉摸,只有圣人能够看透。而黄帝是天命的载体,统治天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他的后代都有可能成为天子,这是上天对他们美德的报答。
他认为,布衣和匹夫是不可能无缘无故成为天子的,只有那些有大功德的人,才有可能继承黄帝的血脉。至于帝舜和大禹是不是黄帝的后代,其实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古代学者的推测。
如果他们不是黄帝的后代,那么帝舜和大禹只是先后出现的两位帝王,也就没有因为黄帝谱系而产生的逻辑问题。
黄帝与颛顼、帝喾、帝舜、大禹等人虽然可能不是直系亲属,但却可能是他们的政治祖先。他们对后代的影响可能更大于血缘关系。
例如,商周王朝都是帝喾的后代建立的,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政治影响力却是事实。在商朝时,周人臣服于殷商,所以他们将商人始祖奉为祖宗,说帝喾与元妃生下商契,与次妃生下周后稷。
而在周朝时,为了减少殷商的影响,周人将自己的祖先改为帝喾,这样可以为他们夺取江山寻找合法性。《清华简·五纪》记载:“黄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为五兵。
”这段话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将黄帝与蚩尤说成了父子关系。但如果仔细思考,你会发现这里所说的应该是“君父”关系,成王败寇,如果蚩尤获胜的话,可能会写成“蚩尤是黄帝之父”。
因此,黄帝的影响力可能源于战国以来的推崇,他成为了其他帝王的政治祖先。无论后世王朝如何更迭,都会视自己为上天之子,而“天”就是所有帝王的“政治君父”。
黄帝并非颛顼、帝喾、帝舜、大禹等所有人的血缘祖先,只是他们的政治祖先。司马迁在描述这段上古史时,采用了线性叙述的方式,将上古几个著名帝王串联起来,并赋予他们与黄帝血缘关系,因此造成了帝舜与大禹之间的逻辑矛盾。
事实上,黄帝、帝舜、大禹彼此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参考资料为《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