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德丨西安行散文

当信仰植根于灵魂深处时,信徒们对生命的向往以及生命的全部,是值得一辈子或几辈子义无反顾去实现的。

作为炎黄子孙,炎黄一词由何而来?或许我们从书中或网络上都了解过。到百闻不如一见。只有真正到了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一种深深的敬仰便油然而生。

进得轩辕庙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巨大的柏树,名曰黄帝手植柏。相传是黄帝亲手所栽。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依然苍翠挺拔,冠盖蔽空。让每个游人仰慕唏嘘。

穿过诚心亭,来到人文初始殿。此殿初建于明朝,门楣上悬挂着程潜老先生于年题写的“人文初祖”四个大字。

殿内轩辕黄帝浮雕像衣着简朴,似乎向东而行,又转身回望。那抬臂扬手的姿势仿佛向他的子民挥手致意。正殿前柱子上书有“祖功泽百世,宗德润千秋”。

最引人注目的是黄帝脚印石。石上的脚印长62厘米,深2厘米。按测算这是个超级巨人。其实这块年移至轩辕庙内的脚印石是后世为了歌颂和赞美伟大的始祖轩辕“创文字,定算数,合音率,造舟车,打败蚩尤统一华夏”创造的丰功伟绩而打造的。当然他的功绩被后人神化夸大是可以理解的,更表达了后代子孙对这位人类始祖的无比崇尚和敬仰。

挂甲柏位于轩辕庙西南侧,又称将军柏。相传汉武帝开封元年发动十数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路过黄帝陵,上山祭拜。将战袍挂在这棵柏树上。挂甲柏因此得名。

轩辕庙大殿的北面,便是新建的祭祀大殿。整个大殿广场由花岗石铺就。最北端三层石台上坐落着庄严雄伟的祭祀大殿。整个建筑为带天井顶式仿汉石型建筑。四周用多根石柱围成方形空间,柱子之间空空无墙。顶中央有一巨大圆形天光。那天光乍泄使大殿正中的轩辕黄帝石像仿佛加了剧场的聚光灯,令轩辕大帝更加神采奕奕,庄严神武。这恰好反映出古代先民“天圆地方”之意。而地面则由青、红、白、黑、黄五种彩石铺就,蕴含着黄帝的恩泽永远润泽祖国大地。

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现场空空如也。但回想每年公祭的盛况,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年4月4日上午,近万名海内外中华儿女齐聚黄帝陵,共同祭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至今祭文的最后几句人记忆犹新:

嗟我初祖,万世景仰。功高日月,永垂天壤。追先贤往圣恢弘之大地,圆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想。

带着心灵的震撼,带着对人文始祖的无限敬仰,我们又拾级而上。在桥山的古柏中穿行。来到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牌楼前,虽未骑马,却伫立片刻,以示对黄帝的敬重。

在拜谒黄帝陵前,我们首先登上汉武帝祈仙台。据查,这是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台。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祭黄帝冢于桥山。汉武帝命十数万军士每人用战袍掬一袍土筑成。名曰“汉武仙台”。站在仙台顶端,环首四望,八方景色尽收眼底。有人说,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不知可否灵验?

从仙台下来,几十米之外便是黄帝陵。正殿虽不是高大雄伟,但却蕴含着一种庄严肃穆。

其正殿的楹联是:

上联:奠华夏宏大基业始祖功德泽万世

下联: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耀千秋

巨大的香炉青烟缭绕,一些游客在蒲团上向殿后的黄帝陵叩首膜拜。

此刻的心情是凝重的,但又无比崇敬。绕到黄帝陵前去瞻仰。黄帝陵是一座不大的土冢,中间绿树成荫,周边用青砖围砌。陵冢被翠柏环绕,清凉无比。这确实是风水好去处!古人推崇风水宝地,轩辕黄帝头枕桥山,脚踩沮河。不用导游说,这里确实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轩辕黄帝长眠于此,也是福泽千秋万代的宝地吧!

下得黄帝陵,折返印池。这印池便是三面环绕桥山的沮河。相传轩辕黄帝常常在沮河清洗玉玺大印,被人称为“印池”。

站在轩辕桥上,感受周围的大美青山,俯视桥下的盈盈绿水,仿佛轩辕大帝正在水中摇动巨大的玉玺。水在翻涌,他在掌控华夏的朗朗乾坤。那“沮水秋风”、“桥山月夜”的独特景观又再现眼前。

看,这就是中华民族人文初始之地,五千年的历史从这里开始,轩辕黄帝的功德将被后人永远铭记!

出了景区,必要经过南端的轩辕广场。这个广场铺就的都是秦岭天然河卵石,共五千块。其寓意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别人在水泥路上走,我则选择在卵石上跳跃。不是为了好玩,而是找那种腾空的感觉——也叫跨越!

.7.28

作者简介:

李福德,笔名柽柳,热衷于骑行和旅游,更勤于写作。已在中华风,中国乡村,行参菩提等多家纸刊和网络媒体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多篇(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散文集,新媒体《行参菩提》、大型文学季刊《中华风》杂志社签约作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