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中的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炎黄崇拜

盖百霖遮盖液能不能治好初发的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6084023.html

炎黄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之一,近年来炎黄研究的热度不减,其成果主要集中在炎黄与文明起源、炎黄与中华民族精神、炎黄与地域文化等领域,仅有数篇论文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炎黄①,且缺乏系统研究。笔者在爬梳钩沉魏晋南北朝时期典籍和墓志的基础上,拟刘裕灭掉后秦的消息时“怒甚”,他说:“古之行师,不犯岁镇所在。姚氏舜后,轩辕之苗裔也。今镇星在轩辕,而裕灭之,亦不能久守关中。”[5]在沮渠蒙逊看来,姚氏乃黄帝之后,刘裕灭之,犯冲岁镇,必不能久。不久以后,晋军果然撤离关中。但这并非因为刘裕触犯了什么镇星,而是晋军劳师远征、后援不继的结果。

匈奴族、氐族、羌族、羯族贵族对轩辕黄帝的尊崇,都比不上鲜卑族贵族。生活在东魏北齐之际的魏收,继承司马迁的大一统史观,遵循司马迁的《史记》体例,编撰了《魏书》。他将北魏建国以来陆续修订的先世历史辑入《魏书》,全面地总结了十六国北朝时代民族融合的巨大成就,将黄帝从华夏祖先推广成为北朝各族共同祖先[9]。《魏书·序纪》曰:“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魏书·卫操列传》曰:“魏,轩辕之苗裔。”《北史·魏本纪》曰:“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北魏皇帝皆以黄帝后裔自居,喜好黄老。魏太祖“留心黄老,欲以纯风化俗,虽乘舆服御,皆去雕饰,咸尚质俭”,他将奢侈过度的曲阳侯素延赐死[10]。魏世祖曰:“昔我皇祖,胄自黄轩,总御群才,慑服戎夏,叠曜重光,不殒其旧。”[10]宕昌王来朝,朝罢,魏高祖顾谓左右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宕昌王虽为边防之主,乃不如一吏。”[10]高祖以华夏帝王自居,视宕昌为夷狄,其观念与汉人皇帝无异。北魏统治者除了祖述黄帝、喜好黄老外,还遵从土德、祭祀黄帝。魏太祖时“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于是始从土德,数用五,服尚黄”[10]。魏太祖“祭先农”,魏太宗“侑祭黄帝”[10],“幸桥山,遣有司祀黄帝”[10]。魏高宗“历桥山,祀黄帝”[10]。北魏政权祭祀黄帝的次数,见诸史册者就有四次。

《周书·文帝纪》曰:“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北周孝闵帝祠圆丘,诏曰:“予本自神农,其于二丘,宜作厥主。”[11]32北周祭礼,“圆丘则以其先炎帝神农氏配昊天上帝于其上”[12]80。北齐皇帝升殿时,殿上作登歌乐辞:“我祠我祖,永惟厥先。炎农肇圣,灵祉蝉联。霸图中造,帝业方宣。”[12]同为鲜卑人,拓跋氏、慕容氏自称黄帝后裔,宇文氏自称炎帝后裔,看似自相矛盾,实则都是对炎黄的认同。

三、墓志对炎黄的祖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宗族谱系备受重视。大凡族谱谱首都有一篇名曰“族姓渊源”或“宗族源流”的序,叙述本族姓氏来历、始祖渊源、迁徙经过、兴盛始末、先祖事迹等。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族谱虽已失传,但通过号称“地下族谱”的墓志,仍然能够知其大概。魏晋南北朝墓志中不乏祖述炎黄者。《魏故镇远将军秘书郎中崔(混)君墓志铭》曰:“攸哉世禄,胤自炎皇,典岳伯夷,唯师以望。”[13]《魏故持节龙骧将军营州刺史征虏大将军太中大夫临青男崔(敬邕)公之墓志铭》曰:“夫其殖姓之始,盖炎帝之胤。其在隆周,远祖尚父。”[14]98《羊深妻崔元容墓志》曰:“自姜水导源,营丘肇构,本枝弈叶,世禄无穷。”[15]《魏故诏假河东太守吕君墓志铭》曰:“自炎帝启基营丘,层构因承灵绪,本枝翘楚。”[14]-《魏故宁陵公主墓志铭》曰:“遥源远系,肇自轩皇。”[14]57《北魏故侍中太傅领司徒公录尚书事北海王(元祥)墓志铭》曰:“纂乾席圣,启源轩皇,婵联万祀,缅邈百王。”[14]54《大魏车骑秘书郎侯(愔)君墓志铭》曰:“其先盖黄帝之苗裔。”[14]《魏故持节后将军肆州刺史和(邃)君墓志铭》曰:“其先轩黄之苗裔。”[14]《安伽墓志》曰:“其先黄帝之苗裔,分族因居命氏。”[16]《大齐魏(懿)翊军墓志铭》曰:“盖轩辕黄帝之苗裔。”[14]《王(真保)司徒墓志铭》曰:“实轩辕之裔,后稷之胄。”[17]《元洪敬墓志》曰:“帝系传绪,轩辕启基,衣裳以治,兵甲兴师。”[15]《齐故持使持节都督北徐州诸军事北徐刺州史薛公墓志铭》曰:“昔黄轩廿五子,得姓十有二人,散惠叶以荴疏,树灵根而不绝。”[15]《黄法氍墓志》虽残,漫漶不清,然“本轩辕”三字却清晰可辨[15]45。上文所引仅为祖述炎黄的魏晋南北朝墓志中的一部分,至于自称“系本高阳”“肇基颛顼”“帝喾之苗裔”“源于帝尧”“夏启之胤”“诞自周胄”“与嬴分流”“楚庄王之苗裔”云云,虽然没有直接祖述炎黄,但却间接自称炎黄后裔的,更是不胜枚举。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祖述炎黄的墓志,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时人普遍认为炎黄是姓氏之祖和华夏共祖,皆以炎黄苗裔自居,皆以炎黄苗裔为荣。第二,祖述炎黄者北方多于南方,北朝多于南朝。这固然与目前发现的北朝墓志多于南朝墓志有关,但北方游牧民族贵族更需要攀附炎黄等远古圣王,更需要认同伟大先祖,当是更重要的原因。第三,祖述炎黄者,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多于汉族。游牧民族贵族入主中原后,各民族文化深度交融,许多人接受了汉文化,有的甚至逐渐融入汉族,因而炎帝、黄帝、尧、舜、禹等远古圣王也成了他们尊崇的对象。游牧民族贵族墓志对炎黄的祖述,与游牧民族政权统治者对炎黄的祖先认同是一致的。各族对以黄帝为核心的民族先祖谱系的认同,成为自秦汉以来形成的草原游牧民族共同体与中原农耕民族共同体融合的重要标志。第四,祖述炎黄者皆为王公贵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平民百姓的墓志稀见,且志文简短,这是由其政治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所决定的。从目前所见平民墓志看,未见祖述炎黄者。《东晋王康之墓志》曰:“永和十二年十月十七日,晋故男子琅耶临沂王康之,字承叔,年廿二,卒。其年十一月十日,葬于百石。故刻砖为识。”[18]墓主为琅耶王氏,出身可谓不俗,但却未有一官半职,家境也不富裕,因而只能“刻砖为识”,自然也就无力攀附炎黄了。《北魏刘荣先妻马罗英墓志》曰:“河阴县人刘荣先妻马罗英神龟二年七月五日。”[15]91《东魏范思彦墓志》曰:“瀛州河涧郡中水县民范思彦铭上记。”[14]《西魏谢婆仁墓志》曰:“大统十六年七月九日谢婆仁铭住在谢营中。”[19]这几位平民的墓志更是简约到了极致,可见当时只有贵族才有资格祖述炎黄。

祖述炎黄和尊崇炎黄,经历了从贵族到平民、从华夏到夷狄、从墓志到家谱的嬗变,呈现出不断下移和扩散的态势,以至后世“寻常百姓家谱,无一不祖黄帝”[20]7。墓志和族谱是血缘与文化、真实与虚构相互交融的结果,是“慎终追远”“法祖敬宗”“文化寻根”的需要和产物。墓志和族谱对于炎黄的祖述,虽然未必是血缘的真实,但却是文化的真实,是中华民族永续不绝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

四、道教对炎黄的尊崇

道教是的本土宗教,从一开始就与轩辕黄帝密不可分。道教上清派经典《真诰》曰:“轩辕自採首山之铜以铸鼎,虎豹百禽为之视火参炉。鼎成,而轩辕疾崩,葬乔山。五百年后山崩,空室无尸,唯宝剑、赤舄在耳。”[21]《真灵位业图校理》根据《真诰》《无上秘要》等为各路神仙排了座次,其中轩辕黄帝为玄圃真人[22]。炎帝在道教神仙谱中也有一席之地。《真诰》曰:“炎庆甲者,古之炎帝也。今为北太帝君,天下鬼神之主也。”[21]炎帝竟然成了天下鬼神之主,不免有些出人意料。陶弘景注释曰:“炎帝,神农氏,造耕稼,尝百药,其圣功不减轩辕、瑞顼(应为“颛顼”之误),无应为鬼帝。又黄帝所伐大庭氏称炎帝,恐当是此,非神农也。”[21]他认为这里提及的炎帝并非神农氏,而是大庭氏。《真灵位业图校理》中有个酆都北阴大帝,陶弘景解释说:“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三千年而一替。”[22]他认为酆都北阴大帝即为炎帝大庭氏,即为北太帝君,是天下鬼神之宗。

《列子》《鹖冠子》《抱朴子》《搜神记》《神仙传》《瑞应图》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籍,假炎黄之名行宣传道家、神仙家思想之实。《列子》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所作,但学界普遍认为《列子》乃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诸子之言“附益晚说”而成[23]3。也有学者认为,《列子》黄帝篇的思想与《庄子》的寓言相类,并无魏晋思想的特色,因此有可能出于先秦[24]。《列子》伪托附益之迹比较明显,但也确实反映出一些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故而有可能残存了部分《列子》原书的内容。《列子》中有个黄帝篇,讲述黄帝在梦游华胥国之后,终于悟道,怡然自得。《列子·周穆王》曰:“欲辨觉梦,惟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只有黄帝和孔子能够辨别梦与非梦,如今黄帝和孔子均已逝去,还有谁能分辨得清楚呢?黄帝和孔子成了无人企及的先知先觉。

干宝《搜神记》曰:“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神农从动口“尝百草”变成了动手“鞭百草”,其英雄气淡了,真实性少了,神话色彩却浓了。《搜神记》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甯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赤将子舆者,黄帝时人也。不食五谷而啖百草华。”[25]2-3赤松子能够不死,甯封子能够随烟气上下,赤将子舆能够辟谷。这些神仙都是神农、黄帝时代的人,有的还是神农、黄帝的属下。

葛洪撰写的《抱朴子》是重要的道教典籍,其中《抱朴子·内篇》全面汇集了自战国秦汉,特别是魏晋以来流行的各种神仙方术,并从理论上论证了修道成仙的可能,从而为神仙道教发展成为成熟的官方宗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6]75。葛洪认为,“黄老执其本,儒墨治其末”[27],“黄帝能治世致太平,而又升仙,则未可谓之后于尧舜也”[27]。他强调“仙可学致”,并对儒家不言黄帝成仙升天之事进行了分析:“言黄帝仙者,见于道书及百家之说者甚多,而儒者不肯长奇怪,开异涂,务于礼教,而神仙之事,不可以训俗,故云其死,以杜民心耳。”[27]他还解释了黄帝成仙与房中术之间的关系:“俗人闻黄帝以千二百女升天,便谓黄帝单以此事致长生,而不知黄帝于荆山之下、鼎湖之上,飞九丹成,乃乘龙登天也。黄帝自可有千二百女耳,而非单行之所由也。”[27]葛洪笔下的黄帝,精通养生术、炼丹术、房中术,既能治世致太平,是圣贤明君,又能乘龙飞上天,是得道神仙。这就是道教塑造的圣、神、仙三位一体的黄帝形象。

说到黄帝与道教的关系,房中术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28]。“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29]。男女性爱同吃饭睡觉一样,乃人之本性,关乎人类生存,必须悉心研究,于是房中术应运而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十问》《养生方》《合阴阳》《天下至道谈》中均有对房中术的详细考论。《汉书·艺文志》曰:“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汉书·艺文志》收录了八种汉代流行的房中术书目,与黄老术关系密切。张衡《同声歌》云:“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30]这是一首新娘倾诉洞房经历和感受的诗,诗中提到的“轩皇”即轩辕黄帝,“天老”为黄帝的贤臣,“素女”则是传授房中术的神秘女性,据说她有部房中术的代表作《素女经》。玄女和采女亦为传授房中术的神秘女性。玄女又称九天玄女,传说曾经帮助黄帝在涿鹿战胜蚩尤,并且留下《黄帝问玄女兵法》等兵书。边让《章华赋》云:“归乎生风之广厦兮,修黄轩之要道。”李贤注曰:“黄帝轩辕氏得房中之术于玄女,握固吸气,还精补脑,可以长生。”[31]如此说来玄女不仅给黄帝传授兵法,还传授了房中术。荷兰学者高罗佩认为,“房中术强调的主要是道家思想,但儒家也赞同它的原则。儒道两家对待这一问题的不同态度仅仅在于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儒家强调优生和得子,而道家强调以性修炼来延年益寿和获取长生不老药”[32]85。男女性爱之事的确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而将房中术纳入医学范畴研究也合乎情理。然而,将房中之术与修道成仙联系起来,将轩辕黄帝型塑为御女登仙的典范,则未免误入歧途了。道教为轩辕黄帝戴上房中术第一高手的“桂冠”,虽然在今人看来不伦不类,但在当时却说明黄帝确实值得不断改造和重塑。

正当道教形成之时,佛教传入。初入的佛教,为了扎下根来,曾借助黄老之道,以至时人将黄老与浮屠视为同类。光武帝之子楚王英“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31]。方士襄楷上疏桓帝曰:“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今陛下淫女艳妇,极天下之丽,甘肥饮美,单天下之味,奈何欲如黄老乎?”[31]-襄楷认为,浮屠或为老子所创,道与佛相类,皆清虚无为,好生恶杀,而桓帝贪图美色美食,即使在宫中修建再多的黄老、浮屠之祠也无济于事。魏晋南北朝时期,站稳了脚跟的佛教与道教激烈交锋,相互辩难。魏太祖“好黄老,颇览佛经”。“太宗践位,遵太祖之业,亦好黄老,又崇佛法”[10]。太武帝拓跋焘豢养老虎,敕以沙门慧始饴之,虎皆潜伏,又令天师寇谦之近之,虎辄呜吼。“焘方知佛化高尊,黄老之所不及”[33]62,遂恢复佛法,此为贬道扬佛的说法。

山西高平羊头山神农庙有一通勒石于北齐天保二年(年)的残碑,身首一体,残高厘米,宽86厘米,厚22厘米,碑首圆形,阳面与阴面均有一佛龛,内置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碑文楷体竖书,残缺不全,仅保留部分文字,无法知晓原寺名和碑名,该寺应该是在传为神农故地羊头山上修建的佛寺。碑上有“神农,圣灵所托,远瞩太行”,“精舍立趾,伽蓝有处”,“招集名僧,妙聪永侍”,“地称唐公,山号羊头”等字样[34]10,是已知现存最早的神农碑刻。鲜卑人笃信佛法,亦祖述炎黄,崇尚黄老。北齐尊崇的神农与佛教相聚于高平羊头山,这是北齐政权统治思想的反映,体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实为多元包容的中华文化的缩影。

五、结语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第二个高潮期。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是更深程度上更高层次上的融合。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及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各民族已经初步培植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司马迁在《史记》中树立了黄帝华夏共祖的地位,魏晋南北朝的史家们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且发扬光大。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贵族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记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志中祖述炎黄者不乏其例,墓志成为炎黄崇拜的特殊载体。墓志对炎黄的祖述,强化了炎黄崇拜,增进了民族认同。隋唐以后,墓志衰而族谱兴,但炎黄的远祖地位并未动摇。从家族到民族,从汉族到中华民族,墓志和族谱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道教继承了黄老术和阴阳家的思想,进一步将炎黄神化和仙化。道教更喜好神格的炎黄,更喜好擅长炼丹术、养生术及得道成仙的黄帝。魏晋以降的黄帝宫庙大多与道教场所有关,譬如安徽黟山因为有轩辕黄帝与浮丘公炼丹的传说而更名为黄山,浙江缙云有南方现存最大的黄帝宫庙,重庆缙云山有黄帝殿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是分裂的,政权是分离的,但民族和文化却是交往交融的。各族政权对炎黄的认知趋同,从而奠定了分而又合、最终统一的文化心理基础。魏晋南北朝是炎黄记忆和炎黄崇拜的定型期,各种形象的炎黄均已登场亮相,“南炎北黄”的格局基本形成。炎黄既是圣王,又是神仙,人格与神格并存。炎黄崇拜渊源有自,炎黄文化源远流长。如果非要说炎黄崇拜是一种“发明”的话,也绝不是近代以来的新发明,而是自古就有的老发明。更准确地说,炎黄崇拜是人自先秦以来绵延不绝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认同,魏晋南北朝是炎黄文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注释:

①参见李凭:《黄帝历史形象的塑造》,《社会科学》年第3期;王玉德:《汉魏六朝时期神农炎帝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年第2期;高强:《墓志上的轩辕黄帝》,《“黄帝陵·文化自信”清明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西北大学出版社,年,第74-83页。

②参见朱子彦:《孙吴政权正统性观念的构建》,《人文杂志》年第2期。《史记·五帝本纪》曰:“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高诱注《吕氏春秋·孟夏纪》曰:“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

[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

[4]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

[5]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

[6]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

[7]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M].北京:中华书局,.

[8]徐育民.炎黄汇典:诗歌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9]李凭.黄帝历史形象的塑造[J].社会科学,(3):-+.

[10]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

[11]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

[12]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

[13]苏玉琼,蒋英炬.临淄北朝崔氏墓[J].考古学报,(2):-+-.

[1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5]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

[16]尹申平,邢福来,李明.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J].文物,(1):4-26.

[17]秦明智,任步云.甘肃张家川发现(大赵神平二年)墓[J].文物,(3):85-88.

[18]姜林海,张九文.南京象山11号墓清理简报[J].文物,(7)34-40+1.

[19]刘卫鹏.咸阳西魏谢婆仁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

[2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M].北京:中华书局,.

[21]陶弘景.真诰[M].北京:中华书局,.

[22]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

[23]杨伯峻.列子集释: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

[24]刘宝才.求学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5]干宝.搜神记全译(修订版)[M].黄涤明,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6]任继愈.道教史(增订本):上卷[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7]葛洪.抱朴子内篇全译[M].顾久,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8]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9]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

[30]郭茂倩.乐府诗集: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

[3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32]高罗佩.古代房内考:古代的性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

[33]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校注[M].刘林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34]高平市炎帝文化研究会编.炎帝古庙[M].北京:文物出版社,.

作者简介:高强(—),男,陕西佳县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炎黄文化。

作者/来源:古籍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