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爱晚亭。图源视觉中国。
在湖湘大地,许多地方似乎都与一代伟人毛泽东有着渊源联系,而千古名山岳麓山是与毛泽东最有渊源联系的地方之一。
毛泽东第一次到岳麓山是什么时候,未见记载。年秋,17岁的毛泽东怀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决心,走出韶山,进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于第二年来到长沙求学,就读于湘乡县驻省城中学。此后的某个日子,或是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简称湖南一师)后,喜欢游泳的毛泽东与同学一道从湘江东岸畅游湘江后攀登岳麓山,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那段岁月里,学生时代的毛泽东肯定不知多少次到过岳麓山。岳麓山风景名胜管理处副主任刘赞先生认为,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化名“二十八画生”在长沙各学校发布征友启事,相约到爱晚亭见面,是毛泽东与岳麓山真正的缘起。且算一家之言。不过,在湖南一师求学及毕业后的年至年期间,毛泽东曾多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却是记录在册,有据可查的。正是青年时代常临岳麓山及寓居岳麓书院的这些日子,对青年毛泽东及其此后的岁月产生了巨大而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促使毛泽东对岳麓山情有独钟。
年6月20日,毛泽东在离开长沙近30年之后,回到湖南调研考察,在周小舟、周世钊等人的陪同下,重游湘江,重返岳麓山,游白鹤泉、云麓宫、望湘亭。此后,周世钊兴致盎然,夜不能寐,作《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寄到北京:“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当年10月,毛泽东给周世钊回信,并附上《七律·和周世钊同志》诗作一首:“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韶华易逝,往事如烟。毛泽东在近30年后重游湘江,重登岳麓山,看“春江浩荡”,“又踏层峰”,感慨万千,字里行间,一代伟人对湘江、对岳麓山的情有独钟跃然纸上。那么,毛泽东为何对岳麓山情有独钟呢?
——钟情于岳麓山的风景名胜
岳麓山位于湘江西岸,乃南岳72峰之一。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故名岳麓。”清人黄道让赋诗赞曰:“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这里,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壑涧深,景色秀美。春天满山葱绿、杜鹃怒放;夏日古木森森,幽静凉爽;秋天枫叶流丹,层林尽染;隆冬玉树琼枝,银装素裹,四季风景宜人。古人赞誉其“碧嶂屏开,秀如琢珠”。山上六朝罗汉松、唐宋银杏、明清松樟等闻名遐迩。特别是每到深秋,满山枫叶,流丹透红,风吹叶动,巍巍壮观。杜牧《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正是深秋岳麓山的写照。无怪乎年毛泽东于橘子洲头独立寒秋,远望岳麓山,不由发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赞叹。
更重要的是,岳麓山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集儒(岳麓书院)、佛(古麓山寺)、道(云麓宫)三教于一山,更有禹王碑、爱晚亭等名胜古迹令人流,名扬中外,是青年毛泽东强健体魄,纵谈时局,探求真理之所。
岳麓书院居于岳麓山东麓,始建于宋开宝九年(年),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朱(熹)张(栻)会讲”让岳麓书院进入全盛时期,有学生千人。现存大门则建于明正德四年(年)。大门正上方挂着的“岳麓书院”匾额,更是宋真宗赏赐的御匾。
麓山寺坐落在岳麓山腰,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年),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为麓山寺。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现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和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藏经阁前有古罗汉松二株,传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成为麓山寺悠久历史的活见证。
云麓宫位于岳麓山右顶峰上,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年),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云麓宫建筑为石柱铁瓦,古朴典雅,宫后建有望湘亭,可凭栏远眺。临湘进士吴獬掌教岳麓书院,为宫门撰一联:“对云绝顶犹为麓,救道安人即是宫”,巧嵌“云麓道宫”四字,传为佳作。
禹王碑位于岳麓山顶禹碑峰东,因最先发现于衡山岣嵝峰,又称岣嵝碑。禹王碑镌石崖壁,字体有谓蝌蚪文,有谓鸟篆,苍古难辨,碑文9行,每行9字,凡77字,未有寸楷书“右帝禹制”,系宋嘉定年间摹刻于此。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为一块功德碑,与黄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三大瑰宝。
爱晚亭位于岳麓山清风峡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年),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根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改名爱晚亭。亭前石柱刻罗典所撰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现爱晚亭亭额为年重修时,时任湖南大学校长李达函请毛泽东亲笔手书。
——钟情于岳麓山的书生意气
从年到长沙求学,到年秋收起义前夕离开长沙,毛泽东在长沙学习、工作、生活的16年,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春岁月。这段时间,酷爱历史文化且喜好登山的毛泽东,常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来到岳麓山,或一起读书求索知识,或共论天下探求时事,或共同登山强健体魄。
年毛泽东在长沙各学校发出征友启事,希望达到强化学习交流、增长见识的目的,同时结交对学问、时政感兴趣,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为国捐躯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据刘赞先生考证,当时毛泽东共交到“三个半”朋友,有两个因为理想不同而淡忘,最后只剩“一个半”,都是当时长郡中学学生。
其中的“一个”,化名“纵宇一郎”,真名罗章龙。他们相约在定王台省立图书馆见面后,聊政治、经济,聊宇宙、人生,彼此感到很有收获。临行时,毛泽东脱口而出:愿结“管鲍之谊”。这年深冬的一天,毛泽东邀罗章龙共攀岳麓山。他们从朱张渡泛舟过江,在茶亭讨论“朱张会讲”对湖南的学术影响。至自卑亭后,两人议定,从凤凰山、天马山南北两路登云麓宫,先到为胜。正值大雪封山,两人在凛冽朔风中,踏着积雪冰泥前行。足足两个来小时,两人才到北海碑亭会合,再一同登上云麓宫。一番指点江山,直至傍晚时分下山,在赫曦台驻足……上世纪80年代初,80高龄的罗章龙在《亢斋汗漫游诗话》中深情回忆,当时他们还留下了《初登云麓宫》的联句诗:“共泛朱张渡,层冰涨橘汀。鸟啼枫径寂,木落翠微冥。攀险呼俦侣,盘空识健翎。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
其中的“半个”叫李隆郅,相约见面的地方正是爱晚亭。见面后,毛泽东一番慷慨激昂:“我们都是民国新时代的青年,天下者,青年之天下也。青年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要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志。我们应该与一切有志于救国的青年团结在一起……”。年,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李隆郅到中共湘区委员会报到,毛泽东正是湘区书记,两人再次见面。毛泽东把李隆郅安排住在家里,期间还提议李隆郅改名,先是按谐音改成“李能至”,后又更名为“李立三”……
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文章,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介绍他采用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营、长途跋涉以及体操和拳术等体育项目,锻炼身体,磨炼意志。毛泽东曾豪言:“风,浴我之体;雨,浴我之身;烈风骤雨,浴我之魂;山川在我脚下,大地在我怀中,我就是这原野山川之主,我就是这天地万物之精灵。”他还在日记中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据蔡和森外甥女刘昂回忆,有一天傍晚,毛泽东来到岳麓山下周家台子的蔡和森家中,然后与蔡和森一起爬岳麓山,不料走到禹王碑,下起了大雨,他俩干脆在山上洗了个“天水澡”,第二天才回家。这种在大风大雨中爬山的体验,后来成为他们的共同爱好。他们经常从爱晚亭出发,爬到云麓宫,再从云麓宫返回,既不张伞,也不戴斗笠,让雨水淋湿全身。再穿着全身湿透的衣服到半学斋或蔡和森家里畅谈一番,再回到自己的住处,他们称之为“雨浴”……
——钟情于岳麓山的壮怀激烈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正值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时期,深受黄兴、蔡锷、蒋翊武等湘籍革命党人思想影响,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拯救中国”。从而产生投笔从戎的理想。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公开发表文章,提出:“只有赶走帝国主义,推翻腐朽的清朝政府,中国才有出路,才能生存;应该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担任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
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毛泽东当即决定投笔从戎。他本和同学结伴去汉口,此时湖南爆发起义,他决定就近入伍。于是进入湖南新军第25混成协,在第50标第1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他为自己起名“子任”,寓意“以天下为己任”,决心做确有真才实学的救国“奇杰”,不做“金玉其外,不学无术、专为自己而生活的小人”。溥仪宣布退位后,毛泽东看到“革命成功”,决定退伍继续求学,进入湖南一师读书。他和朋友们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问题,不谈家庭琐事。只谈“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青山有幸埋忠骨”。辛亥革命后,不少仁人志士的遗骸长眠于岳麓山。其中最著名的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黄兴、蔡锷、蒋翊武、刘道一、陈天华,辛亥光复湖南的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同盟会重要成员姚宏业、禹之漠,著名学者杨树达及大批阵亡将士的公墓,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与岳麓山融为一体,仿佛碧血丹枫具有了忧国忧民的色彩,让岳麓山浩气长存。年5月,毛泽东湖南一师的同学萧三在给朋友的一封复信中回忆说:“毛泽东青年时代最初崇拜梁启超,喜读《新民丛报》,后来知道有同盟会,对孙文、黄兴非常崇拜,他多次谈过,孙文、黄兴是伟人。”
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岳麓山下蔡和森家中发起成立新民学会。这年6月从湖南一师毕业后,毛泽东与蔡和森、张昆弟等决定在岳麓山实践建设“岳麓新村”的构想,并成立工读同志会,半耕半读,“每天赤脚草鞋,拾柴挑水,用蚕豆拌和大米煮着吃”,一面自学,一面从事社会改造问题的讨论与探索。当时,爱晚亭是毛泽东及一大批革命志士交流新思想、传递新理论、探索新道路的革命圣地。毛泽东慷慨陈词:“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年8月,因组织湖南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到了北京,认识了陈独秀与李大钊,亲耳聆听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的演说。在京期间,李大钊与毛泽东频繁接触,多次交谈,对毛泽东“能很好地发展,走到马克思主义的大路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年3月,毛泽东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时,无限感慨地说:“三十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年,毛泽东从北京回到湖南,“实验自己的新生活”的梦想更加强烈,“乃有在岳麓山建设新村的计议”,并曾计划创办一所“实行社会说本位教育说”的学校。年,周世钊回忆起当年毛泽东在岳麓山的“新村生活”时,这样描写道:“身在山中,心忧天下,凭栏熟记连朝夜,要将历史重写。”
——钟情于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
岳麓书院门口,刻着这样一副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形象而经典地概括了这座名山的非常历史,也说明了毛泽东与岳麓书院的渊源。
作为千年学府,真正广为传颂,被称为史上最牛气、最大气的对联还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认为对联的意思是说楚国(特指湖南)人才众多,而书院尤为兴盛。
很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为这个“名联”赋予了新的含义。年9月17日下午,正在岳麓书院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们谈起他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新解:于斯为盛这个“斯”,是指的这个时代。明年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是我们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你们这个年纪正当其时。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不过,对毛泽东来说,岳麓书院对他的思想和精神产生最大影响的还是“实事求是”。在岳麓书院讲堂内共有三块匾,分别是“学达性天”“道南正脉”以及“实事求是”。虽然年湖南工业专科学校(湖南大学前身)校长宾步程所撰作为校训的“实事求是”,远没有御赐之物康熙皇帝所题“学达性天”和乾隆皇帝所题“道南正脉”来头大,但“实事求是”这四字却贯穿了中国文化之脉。千余年来,实事求是、经世济用一直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精华所在,成为许多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
年暑假期间,毛泽东通过杨昌济老师的介绍,寄居于书院半学斋。以后又数次寓居,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进行各种革命宣传活动。年至年,毛泽东曾两度寓居于半步斋,对着“实事求是”匾额认真研究,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有这样一幕: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相聚在岳麓书院,毛泽东说:“不管多少饱学先贤,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过眼云烟;只有朱老夫子留下的这四个字(实事求是),才是岳麓书院的精华,才是湖湘经世致用的根本所在。”
毛泽东不仅对实事求是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后期的革命实践中,还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随后,“实事求是”被确定为中央党校校训,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所在。
从岳麓书院校训到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再到中央党校校训和党的思想路线核心,简简单单四个大字,承载着一条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传承发展之脉。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岳麓书院考察,作出了“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重要论断,为党的思想路线明确了文化之根,也把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仅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岳麓山情有独钟,毛泽东一生中也难以割舍对岳麓山的情感。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年8月20日,毛主席便应湖南大学校长李达的请求,题写了“湖南大学”的校名。年1月1日,学校在岳麓书院正门举行隆重的校匾升悬典礼。年重修爱晚亭,又应李达校长函请,亲笔题写亭匾。
年6月20日上午10时,毛泽东在周小舟、周世钊等人的陪同下,重游湘江,重返岳麓山。当时到云麓宫不通汽车,山势陡峭,道路曲折,只能踏着石阶步步攀登。毛泽东带头一路走在前头,虽然路不好走,但他走得很快,和陪同的人一路说说笑笑,一步步登上了云麓宫。下午两点左右,游了泳、爬完山的毛泽东感觉肚子有点饿,于是提出要请大家在望湘亭吃午饭,并亲自点了四菜一汤:红烧肉、炒猪肝、蔬菜、辣椒、鸡蛋汤。下午3点多,山上下起了小雨,毛泽东一行才下山来到岳麓书院。
年6月,毛泽东在周小舟的陪同下游览岳麓山,在溁湾镇至岳麓山的公路上,毛泽东从车窗远望,见到岳麓山上有些地方挖掘了石坑,还留得有像瀑布一样的溜石滑道,有的小山头被削去了半边。当得知可能是开采矿石所致,毛泽东立即要求湖南省委赶快制止,不能因为采石破坏岳麓山的风景和面貌……
岁月长流,青山不老。巍巍岳麓,千古名山,锤炼造就了青年毛泽东的强健体魄、不屈精神和不朽思想,最后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而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加持,千古名山岳麓更加声名远播,光耀华夏,名垂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