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戏曲》年01期王福才
山西高平市北羊头山下,存有炎帝陵和炎帝庙。炎帝陵西故关村,建有炎帝行宫,行宫内于明崇祯十六年()创修舞楼一座,且名之为“演奇楼”,富有特色,是不可多得的戏曲史料。
高平,战国赵邑。西汉置波氏县,属上党郡,东汉、晋因之,北魏改为玄氏县。故治在今高平。《水经注沁水》:“绝水又东南流,径眩氏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晋烈公元年,赵献子承城汶氏。”《元和郡县志》泽州:高平县,“南至州八十里,本汉波氏县,属上党郡,在汶水之上,故以为名,后魏改为玄氏。”北魏永安中年,置高平县,属长平郡,唐先后属盖州、泽州,宋、金、元、明俱属泽州,清雍正六年()属泽州府。民国及解放后县名不改。年前属晋东南地区,后属晋城市。今称高平市。故治初在今高平市西北二十里王报村,北齐天保年以后在今高平市。明郭子章《山西郡县释名高平县》:“四面皆山,而中有平地,故曰高平。”《清一统志泽州府》:“长平故城,在高平县西北,后魏永安中置高平县于此……旧志:在县西北二十里王报村,今犹称旧县。”
高平市之北的羊头山,传说炎帝曾居于此。炎帝为传说中的古帝。姜姓。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相传以火名官,作耒裕,教人耕种,故又号神农氏。羊头山上有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等遗址、遗迹尚存。神农遍尝五谷,遴选良种,制造农具,传授耕种技术,遍尝百草,后因尝断肠草亡。《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食,食螺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境高;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死后,遗体停卧龙湾,葬羊头山的阳坡下庄里村,此即炎帝陵。炎帝陵附近几个村名源于炎帝传说,山西省高平县地名办公室编《高平县地名志》(内部资料)载,传说炎帝游各地,尝百草,路经北营、换马,死于庄里。北营,传说炎帝到此得病,病情严重,叫不应声,得名“不应”,后演变为北营。因病不能骑马,故将换马乘轿之地名之为换马。炎帝死后,遂将遗体装入棺里,进行安葬,故将村名称为“装里”,后改为庄里。此外,精卫填海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传说炎帝之少女,名女娃,游于东海而溺死,化为精卫鸟,常衔发鸠山之木石,以填于东海。发鸠山,在羊头山西北,高平市境内。岭曰凤头山,浊漳水所出,又名发苞、鹿谷、廉山。《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名曰精卫。”
炎帝陵俗称“皇坟”。陵后有炎帝庙,俗谓之五谷庙,始建年代不详。庙内有古柏一株,树围达6米以上,估计此处建庙当在千年以上。庙分上下两院,原建筑规模宏大,有舞台、献台、山门、甬道、正殿等,现仅存正殿及东西厢房。东厢房有生员申道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刊立的“炎帝陵”碑,碑后有一甬道可通炎帝墓穴。正殿五楹,悬山顶,六架椽,柱头科三跑,单下昂,无华棋,耍头蚂蚱头,补间五朵,斗口出三幅云耍头。殿内神橱须弥座,塑有炎帝及后妃像,现已不存,东西墙原有壁画,亦不存。东侧殿供三太子(炎帝三个儿子),其旁配殿供牛马王酒侧殿供三峻,配殿供奶奶。配殿下为厢房,原为九间,现存六间。正殿脊植题记:“乾隆四年岁次乙未仲秋望日彩画重修,道人焦情怀仝合社施财人等记。”过去,每年四月初八,在炎帝陵和陵后五谷庙,有盛大的祭祀活动。至今还流传着颂扬炎帝的歌谣:“四月八,神农活,炎黄子孙都记着,祖先种地全靠他。”庄里村、故关村、北营村、换马村、下台村、口则村等及城内下庙,都同时举行庙会,会期一个月。当地至今流传:“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当社首。”可见其庙会之盛。会期三天四夜七台戏,故关村不去不开戏。以后五谷庙地产由庄里村管理,专门负责请戏。
炎帝庙有上、中、下之别。下台村炎帝庙清康熙九年()《重修炎帝庙并各祠殿碑记》云:“吾汶有上中下三庙,在换马者为上,在县治东关者为下,而余乡则其中也。”换马上庙即指庄里炎帝庙,换马村在庄里村之北。下台村炎帝庙为中庙,原县城东关有炎帝下庙,今已不存。据市文物部门不完全统计,高平至少有30多处炎帝庙。
距炎帝陵三里之故关村南,则建有炎帝行宫。行宫院宽9.10米,深15.30米。行宫内存碑9通,按刊立时间先后依次为:
(一) 明成化十一年()(重修神农炎帝行宫》;
(二) 明崇祯十六年()《重修炎帝行宫碑记》;
(三) 明崇祯十六年()《创修演奇楼碑记》;
(四) 清康熙十年()《创练大石坡碑记》;
(五) 清嘉庆十六年()《合社公议永禁夏秋桑羊》;
(六) 清嘉庆十八年()(神命整理祀事志》;
(七) 清光绪十年()(改修炎帝行宫碑记》;
(八) 清光绪三十四年()(重修演奇楼碑记》;
(九) 无纪年《补修神殿暨陪房碑记》O
这些碑刻是研究炎帝行宫及其舞楼修建的重要史料。
炎帝行宫创建于何时,在明代已不可考。明成化十一年()《重修神农炎帝行宫》碑载:“神农炎帝行宫盘基在故关里村前,肇建太古,无文考验。”天顺四年()孟夏,众乡民“创修正殿五间,户牖垣墉一新,伟俪璧画圣像”,于成化五年()孟冬告成,前后共用十年。可见在明成化时,行宫正殿为“五间,南北长二十步,东西扩十步”。“既而善人申朗于正东又构小门三间,以通幽明之往来。”(附碑一)
百馀年后,村民于天启三年()以重修观音堂之馀金和四方同志者捐施己财,“将正殿五间,残缺者补,失坠者续,正东小门改为圣贤殿三间,小房一间,东南改为出入之门。内立青石香台一座,以便焚香有地”。此后,“天灾流行,饥僅溶至,斗米千钱,饿殍载道,几见有一家之中,父子兄弟夫妇,相为割肉而食,折骸以爨者矣,人生不□莫此为甚。此惟救死恐不赡,奚暇修宫观哉。阅二十年,运会渐转,向之千者,今止百也”。到崇祯十六年(),又有本村一些信士承前馀事,,,又修西□口间”(附碑二)。
清道光间,曾补修神殿及陪房,惜记载此次重修之《补修神殿暨陪房碑记》已残,不能窥其全貌。
光绪八年()至光绪九年,将正殿五楹改建为三楹,同时,又改修东西角殿六间。于光绪十年“演戏酬神,勒石志美”(附碑三)。现存建筑即为此次重修之物。正殿三楹,通面阔7.40米,其中明间2.85米,进深6.12米,基高1.02米。悬山顶,前后六架椽。柱科五踏,双下昂,象鼻上卷,“文革”被人割去,耍头蚂蚱头。补间三朵,岀斜棋,雕刻华丽,耍头龙头,颔珠,亦被割去。通长额杭,由额雕刻华美,中为西天取经故事,二次间为封神演义故事。殿内无塑像,只有三皇五帝牌位和神架,牌位涂金,金光灿灿,“文革”中烧毁。两边侧殿硬山顶,各三间,分别祀关帝和子孙娘娘。东楼二层为看楼,硬山顶,四架椽,无斗棋,四椽椎直接落于柱头上。
正殿对面有舞楼一座,碑文称之为演奇楼。明崇祯十六年()(创修演奇楼碑记》专载创修舞楼事。此碑高72厘米,宽38厘米,笏头,嵌山门内壁。额书“创修演奇楼碑记”,无碑题,亦无撰文及篆额者。碑文不长,兹据该碑拓本抄录如下:
创修演奇楼碑记
□口上下和神人,有取于演奇者大矣。信士申上用,当□□南楼告成□日,欲纠众创修南楼三间,以为演奇地。余口内钱粮不□无人施舍,风口口发虔心,捐金经营,□□借口之力,问有志于□者,或施财,或犒口,遂不日南楼成之。今将姓名勒于炎帝行宫南楼西壁。
申上用同男申懋勋懋口口杰懋熙孙
申琮口囲
申上固施银四钱外犒口一饭
申国才赵继□各犒匠一饭
申崇进申俊口申上化郭守余共犒匠一饭申自存赵一敬申永寿赵其福共犒匠一饭申其志犒匠酒钱三百文
木匠申自兴
时大明崇祯十六年岁次癸未仲冬吉旦立
到光绪三十四年(),村众“捐金积谷,共襄盛事,重修乐楼三间,东南耳楼两间,补修西南耳楼两间,东大门钟楼三间”(附碑四)。
演奇楼三楹,通面阔7.80米,其中明间2.95米,进深4.05米,基高1.49米。悬山顶,龙脊板瓦。二平柱施方磴础。通长阑额,由额两端简单木雕,柱头斗口出蚂蚱头,补间木雕托,造型一般。舞楼建构虽然很简单,却冠以富有特色之名“演奇”,表明村民偏爱曲折而有趣的戏曲故事,事不奇不传,事不奇不演。同时,说明传奇已登上当地神庙舞台,成为经常献演的剧目。发现于潞城市的明万历二年()抄本《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简称《礼节传簿》或《周乐星图》)就载有南戏或传奇剧目二十多种。
将舞楼冠以各种雅致、绮丽的独特名称,始于明代,各地以此来突出不同的审美情趣与追求。见于明清两代碑刻和戏台匾额的有:
太原市晋祠明万历元年()水镜台〔1〕。坐东面西,与圣母殿隔水遥遥相对。台上悬挂清乾隆丁丑年()“水镜台”匾。台名“水镜”,意取“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⑵。清水如镜,鉴今古,辨忠奸,体现的是冷静的审视心态。台前二柱,原挂有长联:“临迥望之广场,飘轻裾曳长袖舞,虽云优孟衣冠,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诸伦理,都从丝竹管弦中抑扬绘出;呈角抵诸妙戏,著假面拗真腰标,只属侏儒伎俩,则文文武武鬼鬼神神是是非非奇奇怪怪众情形,竟自清词丽曲里婉转传来。”水镜台原为一间,歇山顶,沿袭元代戏台旧制。清乾隆间,于原台两边各加一间,扩建了卷棚顶台面,遂成现今台阔三间之格局。明间宽5.4米,进深6.2米。台周环以走廊,无山墙,观众可三面观看戏曲演出。
平顺县东河村九天圣母庙霓羽楼。清代山门舞楼,三楹,悬山顶,通阔8.54米,其中明间3.95米,进深4.27米,基高3.35米。楼以“霓羽”名之,突出对戏曲音乐歌舞的欣赏,表明该庙戏曲演出继承了唐代乐舞祀神的传统。清光绪元年()(东峪庙重修舞楼赋》碑云:“太行之北,婴城之东,北邱顶上,东峪村中,元君庙古霓羽楼崇,三楹矗立,两夹连通。”〔3〕
泽州县辛壁村成汤庙礼乐楼。明代山门舞楼,悬山顶,三间,通阔7.85米,其中明间3.20米;进深5.90米。楼名“礼乐”,强调的是戏曲之礼乐教化功能。明弘治十四年()《创建礼乐楼记》碑载:“耆老李贵……率领二十馀家,就此而建礼乐楼三楹,栏护四傍,用主礼乐以事神,社□响诺。”〔4〕清嘉庆年间,“舞楼南退数尺,左右配以钟鼓楼二”〔5〕,与山门建为一体。
介休市洪山村源神庙鸣玉楼。明代山门舞楼,三间,通阔10.15米,其中明间4.15米;进深8.65米,其中前台进深3.55米。顶部前为卷棚,后为歇山。明万历十九年()(新建源神庙记》:“殿前数步譬券门五洞,洞上釦砌为台,台上反宇回栏,狭而修曲,为楼额曰鸣玉楼。”⑹自阶以下,地颇平衍,有泉百馀窦,瓷石为大池。登而观鸣玉楼,水声环珮,真乃天然韵者是也。鸣玉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突出了山光水色之美。清道光八年()《重修源神庙乐楼记》的作者盛赞其美:“呜呼,是楼也,松涛谷应,山水音清,其泉莹莹然若玉镜初开,其声冷冷然若丝桐,乍聆斯不亦极胜矣!”〔7〕
高平市王何村五龙庙庆云楼。明代山门舞楼,悬山顶,三间,通阔7.56米,其中明间2.60米;进深4.83米。山门门额石横帔刻“古庆云”三个大字,竖刻小字“时天启五年六月吉旦”〔8〕,与正殿脊杭题记年月相同。相传尧舜时有古歌《庆云》,亦作《卿云》,以此命名舞楼,无疑提高了戏曲艺术的品位和社会地位。
运城市盐湖区池神庙奏衍楼。清代过路式戏台,悬山顶,七楹三连台,通阔29.50米,其中中台3间,宽12.00米,东西台各2间,东台宽8.70米,西台宽8.80米;进深9.50米。悬匾“奏衍楼”,表明此处为奏乐演剧之所,“衍”通“演”。
在山西各县,有名称之舞楼还有不少,此不一一列举。
现在,各地传统庙会逐步得到恢复,迎神赛社亦间有举办,然规模均不及从前。会期仍多有戏曲演出,同时也有其他形式的演出。年5月2日(农历四月初七)我们在庄里村考察时,适逢炎帝庙会,除有沁水县落子剧团的戏曲演出外,还要在庙内举行音乐会,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观众的需求,表明现今庙会演出的多样性。
重修神农炎帝行宫
长平登丰贡士括阳公器撰并篆额书丹
长平乡王报村王教刊
神农炎帝行宫盘基在故关里村前,肇建太古,无文考验。祠在换马村东南,见存坟冢,木栏绕护,然祠与宫其相去凡七百馀步矣。地势厚饶,民居繁富于斯,在乡先哲创建宫殿五间,南北长二十步,东西扩十步,前有沟渠,隶县三十五里。宫后小路通村,为居民之所。规模雄壮,制度恢弘,此所以神斯宁止,而保护一方,固非一日之可纪也。厥后风雨摧毁,垣墉漫海,形迹渐泯,诚可慨也。孰肯留心刮目,葺修是宫于既涣之馀者乎。仰惟国朝圣学缉熙,乐善行道,俾天下庙观,各严祀典,以嘉惠苍生。时本乡善友小张圖堂申景彰普德洞妻冯氏妙果,暨弟申方等同心协意,会集一乡耆老,各捐己资,创修正殿五间,户牖垣墉一新,伟俪璧画圣像。各分名氏,起工于天顺四年孟夏,告成于成化五年孟冬。既而善人申朗于正东又构小门三间,以通幽明之往来。庶几神有所栖,民有所赖,凡一乡春祈秋报者在此,转凶迪吉者在此。然后一方之民淳厚朴实,庆浇漓之俗,为礼义之乡,无非神农炎帝之德泽,有利于斯土也大矣。后人之所以修庙碧碑,以久功德于无穷者,岂不宜哉。净福院僧人明镜,因父功业未就,涅槃于成化辛卯孟冬,故继志述事,又造神担一抬,在庙以就其未就之业。故请余为文以记,辞不果以焉。神农氏作耒粗,教民稼穡,万世之所仰赖者也。而宫庙之设,则未之闻焉,观其血食兹土,升降莫测,静则依祠,动则游宫,其精神威灵之显耀,赫然在人心目,千万载犹一日0所谓生而聪明,没而神灵者也。遂书此,以纪岁月云。
时成化十一年岁次乙未孟秋谷旦箕生八叶
净福院僧明镜立石
门子申庆史口
耆老赵岳申铎赵子明
老人王瑁
里长赵子荣
县挎王鲁赵荣赵公遂
吕辰
注:碑高厘米,宽60厘米,侧厚21.5厘米,方头,现存正殿内。
重修炎帝行宫碑记邑庠生锡蕃申懋勋撰
信士文庭申上卿书
玉工席
尝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斷木为超,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交易各得。后之人菽粟布帛优游于乐利之夫者,皆神农之所遗也。姜姓,以火德王,而炎帝之称斯从而起。是宫重修之日,载在碑石者,班班可考,迄于今百有馀岁。其间风雨霜露,不知几为摧残,木朽瓦解,不堪神之所栖,虽春祈秋报时举明裡之典,而坛墙不修,甚非所以奉神也。本村信士申孟得、申所安、申保、申壮、申自吉、申俊英、赵继杭、申崇全、申崇贵、申敬德,目击心伤,尝怀修饰之思,恨无土木之费。乃于天启三年因重修观音堂毕遗有馀金,再资藉众人之力,而四方同志者各输己财,纵间有多募不一,要皆称其贫富,而出于中心之所愿也。口等释身家之图,专意督理,将正殿五间,残缺者补,失坠者续,正东小门改为圣贤殿三间,小房一间,东南改为出入之门。内立青石香台一座,以便焚香有地。予宅居西土,素被其德泽者尤亲斯也,地磽瘠不堪载植。予祖讳壮,曾经前人屡植树木皆未能生,内植柏树二株,香椿四株,沃以泉流,护以垣墉,其生犹未可必,乃寿享七十而卒。予父讳上用,继志述事,其培养灌溉之功更焉□勤。但见斯树也,苍苍青翠,森森茂美,意者精诚感动天地,厚为滋息,神灵偏为呵护耶,不然何以不生南昌生口。功未竟,已而天灾流行,饥僅落至,斗米千钱,饿殍载道,几见有一家之中,父子兄弟夫妇,相为割肉而食,折骸以爨者矣。人生不□莫此为甚,此惟救死恐不赡奚,暇修宫观哉。阅二十年,运会渐转,向之千者今止百也。又有本村信士□自囲、申御、申上用、申俊美、申上口、申御秀、申桂香、申五典、申进产、申高、申永寿、赵永祥,承前馀事,又修西□口间,庶乎奏格,可以不忒祈禳,可以无愆。崇祯十六年功始告成,伏望宜中默佑,俾一方庆丰登,歌大有,永不遭饥僅饿殍之苦。因以见是宫之神威显应有灵,亦以见重修之功德,食报不爽。后世慕善者,凡遇损國即当补葺。予援此勒石,非徒饰一时之观,直可为千载之劝。
注:碑高厘米,宽59厘米,笏头龟趺,现存右院墙壁。
[附3】改修炎帝行宫碑记
尝思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余村炎帝行宫,由来久矣,考其古迹,余村东南三里之遥有帝陵焉,陵之上即艺谷圃也。则余村,则有帝行宫,不可有稽堕,意欲重新,无奈工程浩大,殷实鲜少,虽有欲新之心,实无能新之力也。合社公议整修,缘薄四外损金若干,按户损金若干,早年存项若干,又按地亩起钱若干,恭喜社布施若干,共积一处,其金无多。改修正殿三楹,东西角殿六间,工动于光绪八年四月初六日,工成于光绪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去旧营新,诚有甚难者矣。在昔古殿敦庞,不若时殿壮丽,古殿深幽,不若时殿明亮。虽未是创始建之,亦不异乎创建之也。斯工不成于夙昔,而成于今,兹夙昔之人,才智有馀,区画尽善,而工程究未垂成,无他,心不一。今兹之人,才智不足,谋猷亦缅,而工程一旦告竣,亦无他,其心则同。当告竣之日,焕然改观,孰不睹为极盛也哉。斯地也,旧址既革,庙宇一新,光耀目,无万无体之神于焉妥之,既浇漓之俗于焉正之。至于春祈秋报,存祀典于不坠,演戏酬神,勒石志美,庶几永垂不朽也云尔。
管账兼督工事申起来
监工申九章赵德海
维首申九经申九德申鑒申秋保申根保师根丑赵安乐申富山郭文蔚申保全
林邑石木瓦工秦运
木瓦工李张保王泰
画工杨金则
--
大清光绪十年九月二十六日
生员申履中撰文
纯儒申九德书丹
合社同勒
注:碑高厘米,宽59厘米,笏头方趺,现存正殿左壁。
重修演奇楼碑记
尝闻事因人成,道以礼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神农氏树艺五谷,治民之本,立万世医方,神功浩荡,功莫大焉。昔嘉庆十八年,三太子功德前立有碑可书,今于庚子年回宫,付马观风祥示,增补吾村冻修贵旺岗,西补挡风岭,南修七星岗,北补黄罗镇,庙前水圓,名曰二龙合海,东南高补,文明盛也。圣贤移请东北角殿,
将东殿改作库房。每逢春秋祭祀,办公事维首各有设所。古云明德以天下者皆也。四方请神驾、观风脉、治医方,真是神威有护耶,不然荷以不生而生也。四方善信,香柏酒礼伞袍帐裙,进香齐肃,神威灵应,显耀赫然,风调雨顺,年丰大有,一方人民逢凶化吉,神命整理社事,祭祀齐肃,人心大悦。渐今乐楼年久,风雨飘摇,坍塌损坏,村人日夜忧心。合社公议,捐金积谷,共襄盛事,重修乐楼三间,东南耳楼两间,补修西南耳楼两间,东大门钟楼三间。工动于光绪戊申年仲春,开工于孟秋,不日告竣,焕然一新,未极盛也,春祈秋报,为祀典永垂不朽也。施财姓氏列于碑阴。
申双全
赵炳金郭信申更喜
赵鸣福赵根英赵三江申泰口申丙寅
秦守义
王根山
--
木工郭枝仁
瓦工王随山
申养气撰文
监生申秉均书丹
合社同立
大清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初二日
注:碑高厘米,宽44.8厘米,笏头方趺,现存正殿右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