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水银流棺九层神塔失传黑科技,

秦始皇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位皇帝,十三岁登基,一生文治武功,征伐四方,创下了千秋伟业。秦始皇生前死后,都有太多的传奇,即使两千年后的今天,秦始皇仍然是一个很吸引人的话题,因为他把太多的秘密带进了他的陵墓--秦始皇陵。

01地宫之谜

秦始皇陵仿照都城咸阳的规格建造,全部陵园占地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按照咸阳城的规制,从内到外依次分为地宫、内城、外城、外城以外。整个陵园中最显眼的标志,就是高度米的巨大的封土堆,相当于四十层楼的高度。这座方形封土堆地基南北长米,东西长米,相当于46个篮球场面积。封土堆就位于内城的南半城,是整个陵园的核心,而最神秘的皇陵地宫就位于这个封土堆之下。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从秦始皇十三岁登基开始,一直到五十岁那年去世都没有完工,前后建造了三十八年,最高峰时有七十多万人在工地上辛苦劳作。可见陵墓的规模和工程量有多巨大,由于秦陵一直没有真正开启过,所以地宫给世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那么秦始皇陵的地宫到底是什么样的?到底有多深?在史料《汉旧仪》中记载这样一段对话,负责陵墓建造的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建造过程中遇到一个大问题,说“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说明当时已经挖得非常深,再往下就是坚硬的岩石层,实在挖不动了,叩击地层,下面就是巨大的未知空间了。一句话,实在没法挖下去了。可是秦始皇还不满意,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止”。挖不下去?不行,往边上挪三百丈继续往下挖!可见当时地宫挖得有多深,空间有多大。

那究竟有多深呢?司马迁在《史记》中透露了蛛丝马迹:“穿三泉”,穿三泉就是向下穿透三层地下水,根据当地地质数据显示,第一层地下水的深度大约为16米,三层地下水的深度,专家预估应该不超过五十米。经过地质部门使用地磁仪器扫描分析,确定地宫的深度是33.18米,也就是大概11层楼的深度,也基本符合司马迁透露的信息。

规模如此巨大的地宫,里面到底什么样?在《史记》中,司马迁这样描述地宫:“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记载显示,地宫仿照宫观建造,里面盛满了各种奇珍异宝,使用各种珍宝镶嵌在顶壁,象征天空和星斗。在地宫里凿出了百川江河和大海,并且还在里面灌入了大量的水银,使用机关使水银象真正的江河一样不停流淌,而秦始皇躺在巨大的铜棺里,随着河流四处巡视他的江山。地宫里,特意用东海里捕获的人鱼炼制的人鱼膏做成长明灯,千年不灭,保证地宫如人间一样光明。为了防止盗贼进入,工匠设计安装了机关弓弩暗器,有敢闯入的便万箭齐发。这一段记载看下来,果真不愧是秦始皇的手笔,简直是将人间的拥有的一切在地宫里完美复制了一份。尤其是奇异珍宝作成满天星斗,大量水银充作江河大海,这场景想想也是极其震撼。

弄到这么多奇珍异宝不难,江河大海里流淌的水银是真的吗?为了验证史记中记述是否真实,年研究人员专门对皇陵进行了大面积的汞含量测试,在以封土为中心的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探测,结果发现这一区域的汞含量是其他地方的八倍。这一研究基本身份验证了,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的说法,莫非地宫的真的像史记中记载的那样吗?

年国家地理勘探部门,使用更精密的物理探测法,进一步探测陵墓中的汞含量分布情况,结果又有了新的惊人发现。整个陵区的不同方位,汞含量强度变化非常明显,东北方位的汞含量特别高,南边的方位稍微低一些,西北方位含量最低。翻开中国的水系分布图,东部、东北部基本临海,南方遍布大江大湖,而西北方则是最干旱的区域。这和陵园里汞含量分布情况居然惊人的一致,原来司马迁所讲居然是真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水银是重金属、剧毒,而且容易挥发,很难保存。秦始皇为什么要在自己的陵墓中放这么多的水银呢?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贵族王陵里发现水银并不罕见,秦始皇之前更早的齐王墓和吴王阖闾墓里也都发现过水银,因为在当时金银重金属数量有限,贵族为了节省成本就用镀金镀银的器物代替金银,水银恰恰是镀金银常用的一种原材料,所以在陵墓里放水银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而且当时炼丹方士们早就发现了加热硫化汞提取水银的方法,提炼水银也不是难事。但是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数量多到让人发指,估算足足有将近一百吨。

如此大量的水银从何而来?对于当时的水银生产能力,还有原材料的需求,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背后全靠一位女人的功劳。但凡历史上成功的帝王,在拥有天下之后,没有不爱美色享乐的,但是秦始皇在史料中从没有留下任何感情方面的记载,甚至完全查不到皇后、妃嫔方面的信息,秦始皇好像就是个工作狂。但是有一位传奇寡妇,秦始皇却专门将她接到都城,细心照顾,死后还特意建造女怀清台,来表彰这位寡妇的贞洁,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秦始皇对一位寡妇如此敬重?原来这位女子是一位来自巴蜀的叫“清”的寡妇,她就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能满足秦始皇水银需求的人。《汉书》中记载道“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人不敢犯。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原来这位来自巴蜀的寡妇清,祖上得到了开采丹砂的矿,家里世代都靠着垄断丹砂开采富甲天下,而丹砂正是提炼水银的最主要原材料,所以连横扫天下的秦始皇都对她忌惮三分。

那么在横扫六国的秦始皇眼里,这天下都是他的,只要想要,抢过来就行,为何要如此费劲呢?我们相信秦始皇对寡妇清的特别关怀绝不是因为她家里有矿,或者他的绝世美貌,这后面可能就隐藏着更大的秘密,是秦始皇一生所追求向往的东西。

寡妇清家族所在地是西南巴蜀的巴郡,在那里恰好就是中国巫术文化的发源地—巫山的所在地。巫山正是上古神话中,神山、灵山和巫术文化的圣地,寡妇清家族作为当地最有权势的家族,很有可能也掌握巫术传承,而家里拥有世上最大的丹砂矿,丹砂也正是自古以来想求仙得道,炼丹方士眼中的“不死之药”。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根据史料可以看到,他一不好美色,二也不贪图享乐,却一直想访仙求道,梦想能长生的“不死药”,所以他想从寡妇清那里得到的,可能不光只是水银,恐怕还想要更多,这可能也是他不愿意单纯靠权力,而是要费尽心思褒奖寡妇清的原因吧。

02地下金字塔

虽然现在考古勘探的技术已经很先进,但很多时候,专家们还是得用传承了几千年的祖传工具—洛阳铲来取土,根据土层情况来判断地下会是什么情况。一次,在对封土堆地基周边进行取土勘探时候,工作人员一铲子下去,结果带上来的土层让大家吃了一惊,居然是细细的夯土层,为什么这会让大家如此震惊呢?因为按照之前古墓的结构,一般地宫都是建成覆斗形,在墓主人下葬之后,为了在地面上覆盖夯土方便,都会在地宫上面建造一层夯土墙,然后在上面覆盖封土。但是取上来的细夯土表明,地宫之上一定有一个大家从未见过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现在还不能开挖,只能继续在周边取土,再结合勘探数据进行分析。

苦苦研究几年之后,这次专家抛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金字塔,隐藏在大封土堆下的,不是传统的三层台阶的覆斗形封土,而是一座建造在九层夯土之上的土木大金字塔!专家根据扫描数据分析发现,这个隐藏的大金字塔底座是边长五百米的大正方形,占地面积大约二十五万平方米,高度达到惊人的米,在底座之上是九级台阶,每级台阶大约高度大约3米,宽度2.5米,而在金字塔的顶部应该是一个四方形平台。

中国自古文化中根本没有造金字塔的习惯,秦始皇又为什么在自己的陵墓中藏着这么大一座“金字塔”呢?要搞清楚原因,只能再去问问古人是怎么说的,专家翻出《汉书·贾山传》看到这么的一段文字“死葬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

重点是“中成观游,上成山林”这两句,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座地下的高台设计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登高望远用的,上面的封土堆上当时也应该种满树,还有很多地面建筑,当初应该是被火烧阿旁宫的项羽,顺带一把火也烧了吧。而这座地下的金字塔高台,在古代还有另外一个名称—“享堂”,也用做祭祀,只不过是别人是建在地面封土堆上,秦始皇却藏在了封土堆之下,大概是希望自己在登高俯瞰天下的时候,不要受到世人的打扰吧,又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呢?

03神奇文物宝藏

对于秦陵,大家应该更想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奇珍异宝?可以肯定,绝对是能震惊世界的!目前从周边陪葬坑里发现的文物就足以让现代人惊叹。秦陵陪葬坑在挖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在搬动一具陶俑时,发现下面压着一把青铜剑,已经弯曲成四十五度角,但在搬开陶俑一瞬间,竟然瞬间反弹变直,自然还原,剑的韧性简直惊人。而且测量发现,这把长86厘米的青铜剑,剑身有八个棱面,近期精确对称,虽然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却看不到任何锈迹,光洁如新。

实验室检测发现,剑体表面竟涂有一层厚约10微米的氧化膜,成分中含铬2%。这一发现立即震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工艺,我们直到近代才掌握。据说德国在年,美国在年才先后发明这种工艺并申请专利,而且按照工艺要求,必须要在一套很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能完成。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人又是如何用上这么先进的技术呢?

年12月,工作人员在清理封土堆西侧陪葬坑时,发现两部彩绘铜车马,经过考古专家细心拼接得以还原,据考证,一号车是秦始皇出巡车队中的从属车,二号车正是秦始皇的出行座驾。同样令专家大为震惊的是马车的制作工艺,在铜车马的马脖子上有一道装饰环,是由84节预先制作的金银管拼接而成,每节管壁的厚度仅仅有0.6毫米,由于管壁太薄,每节管之间要想做到无缝拼接,必须要借助高倍数放大镜才能小心翼翼的完成,那么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又是如何拼接完成的呢?

另外就是秦始皇乘坐的二号车,上面覆盖一张面积2.5平方米的拱形铜制车盖,车盖的厚度只在1~4毫米之间。有冶金铸造专家想要仿制这张车盖,却因为合金金属配比、和浇筑温度实在难以精确控制,而最终失败。那这张出土的车盖当时又是如何制作完成的呢?又是一项失传的黑科技吗?

04不死药传说

当初专家在拿到地宫勘探资料后,结果发现地宫的资料不对劲,地宫的开口面积是南北长米,东西宽米,是南北长东西短的格局。而且没有像以前诸侯帝王陵寝那样,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开墓道,只有东西方向有墓道,就是说秦始皇地宫是坐东朝西,面向东方的。几乎所有中国历史上的帝王陵寝都是坐北朝南,这也符合皇帝面南背北的礼制,秦陵地宫在特别重视礼制的古代,简直太逆天了!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之所以这样特立独行是有自己独到的考虑。一是在统一六国前,秦国地处西方,统一天下是从西方往东武力统一东方各诸侯国,所以即使死后秦始皇也希望自己能时刻注视东方各国故土,永保天下安定。为此将秦国的军队成建制的复制成陶俑埋入地下,这就是为什么会发现大规模兵马俑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就是一直深埋在秦始皇内心的梦想。秦始皇一生,在史料中从来查不到任何关于他贪图美色享乐的记载,这对一个成功的帝王来说,太不合常理了。但是如果来看看他在后期所做的事情,就会发现原来他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访仙求道,长生不老。《尚书》中说,天子“五载一巡守”,身为天子最短五年巡视一次才合乎礼制,可是秦始皇却在后半生十一年里出巡五次,每次出巡都要耗时数月,其中四次都是东巡,有三次都是以齐国故地为主要目的地,一直到到达齐鲁海滨之地,也就是古称“东海”才停下,有时一停两三个月才离开。

有学者认为,向东巡视是因为东方是六国故地,多巡视也是为了加强威严,确保安定。同时也是为了访仙,祈求梦想的不死药。在先秦时代,东部的燕齐地区由于靠近海边,时有记载海市蜃楼的现象,古人就以为海上有仙山,所以那里就成了炼丹家、方士最活跃的地方。对于已经统治天下,富贵至极的秦始皇来说,长生无疑就是最大的诱惑了。

公元前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到达齐地时,就有方士徐福上书,说东海中有三座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是神仙的居所,请求秦始皇批准带领三千童男女出海去访求仙人赐予不死药。徐福的上书正中下怀,秦始皇当即批准,自此开启了狂热的寻仙之旅。一年后,秦始皇又开始东巡,这次巡视的路线和上一次基本相同,但是因为在博浪沙遭遇张良刺杀,所以简化路线,往东一直到胶东半岛临海的芝罘岛然后返回。

紧接着三年之后,秦始皇有再次踏上东巡之路,往东一直到燕地临海的碣石,再次召见方士卢生、候生等人,派遣他们入海找蓬莱仙山求不死药。然后由北方的渔阳、上谷返回咸阳,开始等待方士的回音。果然不久方士卢生出海回来了,但带回的并不是梦寐以求的不死药,而是一本谶语录图之书,虽然大感失望,但是还是看到了一句重要的谶语“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大惊,认为谶语说的胡一定是北方的胡人,于是派遣大将蒙恬发兵三十万攻打胡人,虽然天下安定了,但是心里的遗憾始终还在,估计心里疑惑,为啥东海仙人总是躲着我呢?

结果秦始皇三十五年,有人奏报,之前献录图之书的方式卢生等人背后秘议诽谤,说秦始皇刚愎自用、刑杀以威慑天下,天下人畏罪持禄,莫敢尽忠,大家都为了保住自己的官禄,没有敢说真话的,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未求仙药,如果再帮他寻得仙药,天下人哪还有活路啊。秦始皇得知后大怒,于是将所有受牵连的方士儒生坑杀,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坑儒事件。

但是这段方士私底下的对话,也证明了为什么秦始皇花费大量资源寻求长生之术,却无功而返的原因了。但是秦始皇并不死心,五年之后又再次踏上东巡之旅,这次由咸阳南下云梦泽,就转向东,再次走到齐地临海的琅琊郡和芝罘山,逗留了很久,应该是为了等待出海方士的回音吧。而后西返,结果在抵达平原津之时突然病倒,没来得及返回咸阳,在河北沙丘就驾崩了,这次出巡也成了他的人生绝唱。

我们无法知道,秦始皇最后一次站在海滨,眺望东海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但是一定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也是为什么他让自己的地宫面向东方,在自己的地宫中灌满炼制不死丹药的水银,或许是希望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继续完成自己长生不死的梦想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