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位皇帝,为何明十三陵当中却只有十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在中国古代,每一任皇帝都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他们在生前受着荣华富贵,手握重权,指掌天下人的生死。在死后,他们同样也需要享受着常人不能得到的风光。

除了丰厚的陪葬品以外,皇家陵墓的选择以极为重要。毕竟在中国古代人眼中,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起以及繁华的延续与风水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在去世之后都会被葬到陵墓当中,既方便后世之人祭拜,又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自己在生前享受的一切。

然而明朝却是一个例外。在明朝存在的这段时间里,一共出现了16位皇帝。然而在北京的陵墓当中,却只有13个皇帝的陵墓。

这其中除了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以及被明英宗朱祁镇贬为王爷的朱祁钰以外。另外一个不葬在北京十三陵当中的明朝皇帝,则大有来头。他便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一、北京十三陵

北京十三陵又被称之为明十三陵,所处的位置无论是风景还是风水,都是最佳的存在。首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政权之后,就建都于南京,而在朱元璋去世之后就被葬于南京中山之阳也被称之为明孝陵。

明朝的第2位皇帝朱允炆在位之后,因为与叔父朱棣发生争端,而朱棣也恰巧萌生了想要造反的念头,于是发动了靖难之役。朱棣带兵攻打到了南京,然而在来到皇宫之后,却发现建文帝不知所踪。

民间对于朱允炆的下落众说纷纭,比如朱允炆出家当了和尚,再比如朱允炆早已经死在了皇宫当中,总的来说,朱棣就是没有找到朱允炆的身影。正是因为朱允炆的不知所踪,所以在明朝也根本没有他的陵墓。

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钰与前两者相比,似乎就显得有些窘迫了。当他的兄长明英宗朱祁镇带兵上战场之后,就被瓦剌俘虏,一时之间国将无主。在孙太后和于谦的扶持之下,朱祁钰坐上了皇位。

然而没过多久,朱祁镇就被放了回来,随后被朱祁钰幽禁在后宫当中,成为了明朝的太上皇。再后来,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再次登上皇位。

而朱祁钰在去世之后,明英宗也不承认他的皇帝之位,所以他以明朝王爷的身份被葬在北京西郊玉泉山。

二、朱元璋的继位史

与其他朝代的开国皇帝相比,朱元璋的身份可谓是最为低微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朱元璋属于彻彻底底的草根,而他这一路也经历了许多血雨腥风,打败了许多竞争者,才坐上皇位。

与其他皇帝相比,朱元璋更能体会到权力的来之不易。所以在成为一国的统治者之后,朱元璋无时无刻都在捍卫自己的权利,甚至废除了保留百年的丞相,心甘情愿的接替众多朝廷大事。

或许在朱元璋眼里,只有将权力全部都握在手中,才能获得所谓的安全感。朱元璋在生前就已经确定好了自己的继承人朱标。而朱标也特别有才华,为人和善不说,还特别有统治国家的能力。

怎奈朱标身体不好,英年早逝,朱元璋也因为儿子的去世感到心疼不已。在经过一番挑选之后,朱元璋选择让建文帝朱允炆来继承自己的皇位。

但怎奈朱允炆做事冲动,在继位之后就准备削藩,因此惹怒了朱棣,而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之后,朱允炆便销声匿迹了。

三、朱棣迁都

朱棣虽然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但他知道自己的权利来得不光彩。所以他在继位之后,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向天下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真龙天子。

朱棣最先考虑的便是迁都问题,在中国古人眼中,风水才是所有事物发展的前提,只要基调正确,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首先在朱棣眼中,自己原本的封地北京城就是自己的龙兴之地。

所以为了能够巩固政权,朱棣便决定将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但与此同时在南京还保留了朝廷所具备的一系列行政部门以及配套设施。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为了证明自身。

因为迁都问题,所以明朝的陵墓也由南京迁到了北京。除了一直不知下落的朱允炆,以及被明英宗朱祁镇贬斥的朱祁钰以外,明朝自朱棣之后的所有皇帝,全部被葬在明朝北京十三陵当中。

而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他的墓穴则一直安放在南京。当初朱棣也考虑过将父亲的陵墓迁到北京,但朱棣随后又想到到自己登上皇位的方式不光彩,朱元璋也未必愿意离开南京。

最为重要的是朱棣害怕自己在去世之后,于九泉之下遇见自己的父亲。而父亲也会因为自己曾经所作所为,迁怒于自己。换而言之,那个威震四方的永乐大帝,朱棣之所以会将父亲朱元璋的陵墓安放在南京,就是因为胆小。

一个朝代的存在,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标签。而这些标签遗留至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世的历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系列证据来探究曾经的往事,为后世之人获得更多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典籍,而这也是这些历史文物存在的真正意义,它们承载了一个朝代,也衔接了另外一个时代。

参考文献:《明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