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16位皇帝,皇陵却叫明十三陵,其中

在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的明十三陵中,总共埋葬着明朝的13位皇帝,他们分别是:永乐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炽,宣德帝朱瞻基,正统帝朱祁镇,成化帝朱见深,弘治帝朱佑樘,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隆庆帝朱载坖,万历帝朱翊钧,泰昌帝朱常洛,天启帝朱由校及崇祯帝朱由检。

我们知道,明朝的国祚总共有年的时间,期间共产生了16位皇帝,但是,北京的明皇陵却叫作十三陵,那么这其中究竟是哪三位皇帝缺席了明陵呢?

缺席的这三位皇帝又被葬在了什么地方呢?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堂堂的大明开国皇帝洪武大帝朱元璋并不在十三陵之列。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公元年的时候,朱元璋建号称帝,并且定都南京。

到了公元年的时候,已经是70岁高龄的朱元璋在南京驾崩,那么对于他来说,自然就要葬于首都南京附近的紫荆山上了,埋葬朱元璋的地方叫明孝陵。

我们知道,当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帝位,改年号为建文。但是第二年的时候,燕王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公元年的时候,南京城被朱棣攻破,宫中燃起大火,建文帝生死不明,不知所踪。

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已经死于了宫中大火;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已经由宫中的地道潜出,并且落法为僧;还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已经流亡到了东南亚地区,朱棣之所以派郑和下西洋,其中的一个目的便是为了寻访朱允炆的下落。

因此朱允炆自然不能葬于明十三陵之列了。最后一位没有能够葬在明十三陵里的皇帝,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钰。要说起来这个皇帝的命运也是十分曲折的,他是临危受命而登基成为皇帝的。

因为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在亲征讨伐瓦剌的时候,由于遭遇了土木堡之变,从而成为了瓦剌的阶下囚。而且那个时候的太子尚且年幼,国中又不能一日无主,所以在大臣们的纷纷上书请求下,朱祁钰最终得以登基当上了皇帝。

朱祁钰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知人善任,而且选择重用了于谦等人,并且依靠他们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成功阻止了瓦剌大军的入侵。而瓦剌方面虽然俘虏了朱祁镇,但是却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利益,反而还屡屡在明军面前吃瘪。

因此也就将朱祁镇放了回去,想要借此机会与明朝求和。谁知道当明英宗回来之后,两位皇帝之间却因为立储的问题而产生了分歧。最终的结果是朱祁镇得以成功复辟,而朱祁钰却离奇去世了。

当朱祁镇成功复辟以后,朱祁钰就被贬为了郕王,不仅如此,他还不允许朱祁钰安葬在明十三陵之内,只能以亲王的身份葬在北京西山。因此在明十三陵中又少了一位皇帝。北京的十三陵,朱元璋的明孝陵。

朱祁钰的身份虽然也得到了他的侄儿朱见深的承认,但是他的陵墓最终还是以亲王的规格建造的。在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只有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是,即便是朱棣找到了朱允炆,也未必会为他修建一座帝王陵寝。

因为只有他失踪了,自己的皇位才能坐稳。因此,明朝最终才有了14座帝陵,一座亲王墓的格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