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书法颇受争议,为何能题字黄帝陵这个

飘如浮云,正如惊龙,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武人,一代文人是也。

郭沫若的人品一直被质疑到现在,甚至有人给他立下各种罪名,说他见风使舵,到处炒作。他说,为了迎合当时的统治阶级,他写下了种种恶心乃至无耻的言论。从学生时代起,郭沫若就倾向于加入左派运动。大革命爆发时,他随部队到南方参加革命军。北伐战争期间,他担任北伐战争部副部长,被授予中将军衔。

人们对郭沫若的唾骂,一部分是因为他的文章,更是因为人们对文人的理解偏离了他。

而郭沫若更像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黑暗时代的鄙夷更多的是体现在他身上,我们无法对那个时代做更多具体的指责,而在当时刚刚出现的郭沫若,他似乎是当时最好的反面教材,人们对他除了自己的性格之外。对这个时代和它所代表的那群人,大概有很多不屑。

郭沫若也知道自己身处怎样的时代,背负着怎样的使命,而这位学者聪明地将自己的心灵小心翼翼地埋藏在某个地方,默默守护着内心的温柔。时光如流水般奔流不息,伟人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在当时的时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用脚趾头和木棍写出来的字比郭沫若还好,这是康生对郭沫若书法的评价,康生是旧社会的文人,从小接受毛笔训练,两者之间没有美丑之分。

黄帝陵大门前祭亭正中的黄帝陵三个大字,由郭沫若于年5月题写,年刻于碑石上,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遗产,黄帝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年春,黄陵县人民托人找到主席,请他为黄帝陵题字。但主席极力推荐已成为全国文豪、以书法闻名的郭沫若。

众所周知,如人文景观中的题字,体现的是当时的时代力量,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价值。为了统一风格,更多地要考虑当时的地理环境,更不要说谁会找个名人或书法家,再者,每种风格都不一样,字体也不一样,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环境,其实无论怎么题款,与山水融为一体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为了美观而突出。

郭沫若的黄帝陵三个字灵动、紧凑、有条理,表现了郭沫若对这三个字的重视,黄帝陵三个字笔力老练,刚劲严谨,灵动中又不失书法家整体所特有的张扬。黄帝陵三个字道出了郭沫若文人的气质和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

善于融会贯通的他,从各种书法中汲取营养,一步一步逆流而上,一步一步追求书法的真谛,在书法和文章的世界里,融入自己的情感,加入自己狂放而独特的柔情,品味自己的书法,可能会觉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正因为如此,他练就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长郭式风格。

至今,郭沫若不被世人理解的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诚信。郭沫若的文章多是白话,更贴近生活、真实,不像其他文章那样表现自己内心的忠诚和无头的呐喊,他的白话,更符合群众。

郭沫若忠于自己的内心。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歌颂人民,开一代诗风,成为中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人。他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这句话是对郭沫若的评价。

中国科学网对他的评价是:近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对郭沫若的批评,有些是符合事实的,有些是歪曲事实的,总体上会促进学术进步和文化发展,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应该有批评和反批评。

中国科学网的客观评价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郭沫若,他在诗歌、甲骨文、中国古代文学、汉字研究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成为20世纪的文化巨人。

很多人评价过他,有好有坏,其实我们不需要从特别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我们知道最基本的人性就够了。

其中,著名作家巴金评价他郭老永远是精神饱满、朝气蓬勃的,他身上诗人与演说家的情怀、智慧、能力、气魄、热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我与郭老接触多年,印象最深的是他非常真诚,他的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巴金看到郭沫若身上的闪光点,他郭沫若看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提问者应该具有的独特气质。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0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