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秘密在于挖掘,文化的宝藏在于思考。
中华三大祭典指的是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妈祖祭典。如果说隆重大体还是黄帝陵祭典,但是更有趣的是,三大祭典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黄帝与道教
在中国远古文化里,特別是在汉民族文化圈中,黄帝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至今中国人都自称“炎黄子孙”,说明他在中华民族国人心目之地位乃是根深蒂固的。
有趣的是,黄帝在道教祭拜仪式中也成为信仰的一面旗帜。考道教文献,冠以“黄帝”之名的经书不胜枚举。如《广黄帝本行纪》、《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內经素问灵枢略》、《黄帝阴符经》等。
或叙说黄帝神迹,或阐述修炼秘法,或暗示升仙途径。但一致的是,都反映道教关于“大祖先崇拜”的心迹。而黄帝可以成为道教大祖先崇拜的杰出代表,也并非偶然。
首先,黄河流域是华夏整体民族文化的摇篮。而这文化体系中,是以黄为贵,配之以“中”和五行之“土”为传统的,“黄帝”之“黄”正是生活于黄土地之上的华夏族人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正统文化源头的象征。
其次,道教以道家为母体,而道家本来就相当崇尚黄帝,有关黄帝传说大部分来源于道家,如《庄子》中有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故事,《列子》设《黄帝篇》以叙说黄帝事迹。
还有,自先秦时期起,有关黄帝的传说早已染上了浓厚的神仙色彩。这一切大都符合道教的一个追求“延年益寿、羽化登仙”。所以以黄帝为代表的祭祀拜祖仪式更具土壤了。
孔子与道教
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教的重要人物,而老子和孔子,其实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而且二人见过面,就是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而后,孔子成为了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是这真就证明孔子完全走上了一条与道教不相干的道路了么?
不然,如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无为无不为”,就成为了道教常引用的经典思想,而孔子的基本主张,实际上就是《论语·微子篇》所说的“无可无不可”。可有趣的是或许“无为无不为”就是“无可无不可”!
毕竟它们表达的意思相当一致,都是遵道而行,顺应自然规律,来做合理的应变。这也是《易经》中讲得“一阴一阳之谓道”。实际上,儒道两家,包括诸子百家都在讲《易经》的道理。因为《易经》的道理太大了,所以他们做个分工。而道教则是在道家的基础上,通过神话及结合形成的一个宗教教派。
如果以《易经》为出发点,那么实际上孔子在讲《易经》里面人道的部分,而道教则在遵循《易经》里面天道的部分。
所以二者殊途同归,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妈祖与道教
道教的核心宗旨是仙道贵生,济世度人,注重积德行善,讲究丹道修真。虽然它也有儒、释这两教的一些特点。但追求的意境是天人合一。而妈祖崇拜的起源则更多源自于“能预知人祸福”的传说。这是什么?实际上就是道教上所称的“巫”,也就是“道神降灵”者。
直到历史推移,妈祖的传说愈加被神化了,妈祖的神格不断递进,其信仰终于与道教元素的丝缕交糅在一起。如《天后记》中关于妈祖的种种传说都紧紧围绕着道教信仰元素:吞服“丸药”。“丸药”是道教神仙家炼就的“长生不老”之药;老道士授“玄微秘法”自然是道法;“窥井得符”、“驾云”、“白日飞升”等述说。与道教的成仙道化紧紧地揉在一起。
又如在天后宫的山门两旁各开一扇八卦门,在妈祖像前掷筶求卜,台湾的进香习俗中,文甲镇澜宫头家炉主捧着妈祖像,踏着八卦步入正殿,交给北港朝天宫执事放置于圣母龛与正殿妈祖在神龛上相会。这也是受道教仪式上的八卦定阴阳方位、以卜巫决断凶吉的影响的。
所以,妈祖从一降生便与既定的道教思想相融合,在妈祖崇拜的历史延展上更是深深渗透了浓厚的道教信仰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