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又穷又贫瘠的甘肃,竟然是中国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比如伏羲、女娲和皇帝,都是出生在甘肃的,而且西王母文化最明晰的地方,也在甘肃;不止是这样的历史人物,周朝起源于庆阳,秦国人的起源在天水、陇南等地,盛唐明君李世民的老家,就在陇西。从这个方面来说,全中国都可以被称作是甘肃人。中国考古界还流传着一句话,如果想要看中国超过年的历史,那一定要去甘肃。
甘肃两大高原之间,是中原连通西域的必经之路,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历来就是中央坐镇西北地区的中心。而正是由于它被两大高原包围,所以它整体地形狭长,沿着雪山融化的痕迹,形成了适宜生存的河西走廊;诞生在这里的人类最初就以游牧为生。而从游牧型生产方式,转为农耕型,还是在殷商时期,为了支持周部落战胜商朝,没有粮草可不行。秦朝开始在天水和甘谷设县,方便管理这里聚居的少数民族和偏西的各部落。而从秦朝在天下设郡县制,甘肃凉州至此一直活跃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汉书》曾说,凉州这里的畜牧业,是全国最发达的;甚至一度和最为富庶的扬州、成都并列全国富饶城市的前三。
不光是在古代,甘肃在建国后,也曾崛起过一段时间。甘肃拥有从清朝末期就存在的兰州制造局的底子,以兰州为中心,在“一五”期间,成立了一系列的炼油厂、稀有金属公司、橡胶厂和化肥厂等等,大批的技术工人和鼓干专家从这里诞生。为我国最初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燃料。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又把16个工厂、4个科研单位迁到了甘肃;为了保证人才供给,又迁进了一所大专;在原有的冶炼工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种军工企业。由此,甘肃成为国防工业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这个时期,甘肃的工业化和陕西是持平甚至略有胜出。
这样的一个地方,不应该在中国城市的排行榜上籍籍无名。然而事实上却是,年,甘肃的GDP在全国的城市中排名27。其中兰州全国排名47,属于二线城市,其年均GDP都达到了整个甘肃省的将近3分之一;而接下来省内发展数一数二的天水、酒泉等,全国排名却到了以外,属于五线城市,两个城市的GDP相当,分别占全省的13分之一左右。另外,全省10所地标性的高楼,全部在兰州市;前面提到的所有企业,几乎也都是在兰州,只有嘉峪关、金昌和白银等,因为冶炼工业而昙花一现。而所有因为自然资源而辉煌的城市,必将因为自然资源的消耗和高额生产成本而逐渐失去竞争力。躺在资源上就想偷懒,最终也只是把自己身下的坑挖得越来越深。
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资源诅咒,意思就是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地方,其经济发展反而可能越落后。就拿兰州来说,因为冶炼工业的发展,兰州可以说是全国,甚至可能是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但的确是工业成就了兰州。事实上不光是兰州,甘肃还喜欢一厂建一市,比如嘉峪关市,就是因为酒泉钢厂而建市;白银市又叫做铜城;金昌又叫镍都,它管辖的范围就只有金昌市和永昌县。这样的设置在这些工厂发展得很好的时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如今这些产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为了厂也设的市就很尴尬,除了酒泉还略有名气意外,金昌和白银已经是甘肃GDP排行榜的倒数。举全省之力把兰州推出来了,本来全省更应该团结发展经济的,却又把别的县市一分再分;不利于资源的集中和合理分配,简单点说,就是太散了。
这样做的危害还有一点是,甘肃境内的现代交通堪忧。到目前为止,甘肃各省很多都没有高速公路;好多城市也没有飞机场和火车站。而甘肃本身又是一个狭长的形状,从东南到西北,直线距离差不多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江苏或者福建的距离。如果没有好的交通,资源怎么能实现更快更好地流通呢?而且就因为跨越的距离太远,所以甘肃东部的经济过度依赖陕西,人员流动也更喜欢往西安走;甘肃西部的人们则喜欢往新疆发展。
其二,都说甘肃是中国最具农业发展潜力的省份,因为它区域面积第七名而人口却排全国的22名,地广人稀。然而甘肃也是出了名的干啊,它目前种植的农作物是玉米,经济作物就是苹果。它真的适合发展农业吗?其实从游牧业变为农耕文明以来,甘肃农业曾经辉煌一时。不过后来的现实大家也知道了,以牺牲生态而发展的农业,最终又会狠狠地报复在人们身上,8万年前曾经孕育过人类文明的地方,在清末就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苦脊贫寒之地;每年只有短暂的几个月绿色景观,剩下的大部分时间草木凋零,满眼望过去,一片苍黄和肃杀,一下雨黄色泥土伴着雨水到处流淌。
对于生态的伤害,除了一直以来放弃放牧进行农耕的政策倡导以外,自然还有现代化工业的影响。工业掏空了这个地方,然而工业给予农业的反哺并不够。导致如今的甘肃,既不是工业大省,但污染十分严重;也不是农业大省,因为本省的粮食还要从外省买。唯一最畅销的经济作物苹果,却常常被误会为“红富士难道不是山东的吗”?一句话,你有的人家都有并且早就有了,那你凭什么和别人竞争?当然,甘肃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一直在执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希望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不然饭都吃不起了,却要保护那几根树苗苗,这也有些强人所难了。
建国后,甘肃也曾经开发过大型引水入甘工程,将甘肃和青海边界处的大通河水,整整修建了公里的自流灌溉渠道,终点是甘肃境内的秦王川。耗资巨大,据称有几百亿;规模壮观,一度被称为西北都江堰。众所周知,都江堰让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得到了保障。然而这个西北都江堰却没能让甘肃的秦王川也获得鱼米之乡的名号,因为这里山地多,花费巨大的灌溉工程,很难从廉价的农产品中获得收益。相当于投入1个亿,每年收入1一块钱;还要加上每年不菲的人力投入、电力投入和维护费用等等,这和本身就欠着债的家庭再买个小汽车来代步,是一样的不靠谱。
其次,甘肃是一个喜欢吃面食的地方,但是这里的农民却不再种小麦。主要是产量不高,同时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就不高了。因此当地领导曾经号召大家不种小麦,改为种植大棚蔬菜;但当地的水质偏硬,种植蔬菜是不可行的;后来又改为种植经济作物,比如枸杞。当然,为了形成规模,要求每一家都要种,种上的小麦都要铲了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结果,一个个没有经过实践的想法,贸然地大规模开展,农民钱没有赚到,小麦都没得吃,怎么办呢?出门打工吧。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一部分到了新疆,当建筑工人或者采棉花;一部分到了江浙沪一代的工厂。农民吃面粉,还得去买;而且本省原本足够供应的小麦,如今不得不去外地甚至外国进口。这下不光是人才和劳动力外流;省内的工业和农业都留不住人,资本必然也留不住。
再说说甘肃的历史。的确历史悠久,旅游资源排名全国第四,但甘肃省通过旅游创造的收入却只有0多亿元,和川渝贵云等省相比,不如人家的3分之一。可能够拿得出手的旅游景点,除了敦煌莫高窟,或许还有人听说过麦积山石窟,剩下的,也许只是活跃在甘肃人的心中。而莫高窟是一个在沙漠中环绕的景点,又有多少人愿意去看一看呢?
比如嘉峪关,是国家五A级景区,历史上号称第一雄关,历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口,还有张掖七彩丹霞地貌、形成天然石头宫殿的扎尕那风景区,号称世界藏学府,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自然奇观和标杆性历史人文都有,这些地方,说出来谁不伸大拇指!可惜,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道。过节和长假的时候,大家选择去沿海过冬,去重庆打卡穿过居民楼的轻轨,去成都看熊猫,去西藏朝圣,去新疆吃馕和烤肉。说要去甘肃的,寥寥无几。一提到甘肃,就记得兰州拉面而已。
另外甘肃还有很多遗珠,比如被冷落的西王母遗址、羲皇故里,还有最近几年才修建好的黄帝陵,还有新近开发的被誉为甘肃九寨沟的官鹅沟景区;如果不去深入了解,根本不知道甘肃原来这么美。所以甘肃什么时候才能把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做出来?就好像同样在全国省市中隐身了许久的河南,近一两年就专注于做中国古典文化的舞蹈和舞台,它的各大晚会,也没有跟风去请大明星来大唱流行歌曲,但却真切地走进了人们心中。人们也恍然大悟,喔,原来河南这么有韵味。反观甘肃,真要数起来,它不缺底蕴,也不缺历史,缺的就是找准自己的特色之路,而不是永远在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另外,国家早就在执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如今正如火如荼的一带一路,都为甘肃的崛起提供了契机。第28届丝绸之路合作发展论坛在兰州举行;推动修建兰成铁路和兰渝铁路,强化甘肃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和外省的沟通和连接,甘肃将会成为新时代中国西部向外开发的前沿,而在碳中和的倡导下,甘肃的清洁能源优势又将会凸显出来;和各省市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共赢,是甘肃未来的目标。是否能摆脱排名倒数的命运,就看甘肃能否搭上这一趟车了,期待看到甘肃飞起来。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单位联系/投稿邮箱:service
shx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