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建庄编著成语河南之神话传说篇

戚建庄编著《成语河南》之神话传说篇

盘古开天

盘古开天盘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意指人类开始有了历史。亦作开天辟地。

这一成语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三五历纪》又作《三五历》,为三国时代吴国人徐整所著,内容皆论三皇已来之事,为最早记载盘古开天传说的一部著作,此书已佚,仅部分段落存于后来的类书如《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之中。后见《明成化说唱词话·花关索出身传》:“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周。”

神话传说古时盘古生在黑暗团中,他不能忍受黑暗,用神斧劈向四方,逐渐使天空高远,大地辽阔。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经过1.8万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最终,开天劈地的盘古倒下了,他临死前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变成太阳照;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变成了星星;鲜血变成了江河湖海;肌肉变成了千里沃野;骨骼变成了树木花草;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了石头和金属;精髓变成了明亮的珍珠;汗水变成了雨露;头部变成了东岳泰山,腹部变成了中岳嵩山,脚部变成了西岳华山,左臂变成了南岳衡山,右臂变成了北岳恒山。

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而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更是人类精神的至高境界,历来为仁人志士所效尤。千百年来,盘古文化在这片他以自己的生命所化的热土上,流传不息,不断繁衍,延续古今,传播中外,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河南省泌阳县泌阳南三十里有盘古山,传说此山就是当年的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造化万物的地方。山势巍峨铤拔,林木苍郁,古庙幽静,景色宜人,伴随着一年一度的盘古庙会而闻名四方。

例句:

1、毛泽东: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2、盘古开天的伟大业绩,虽是神话传说,但流传至今,已经注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

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是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后世借用“女娲补天”比喻为补救社会弊端的献身精神。

出自《淮南子·览冥训》。《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淮南子》原书中有内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至今存世的只有内篇,现今出版版本,大多对内篇进行删减后再出版。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天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简单地讲这个故事就是:远古时代,天上有空缺,不能完全覆盖大地。人头蛇身的女神女娲炼五色石,把天补合。《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句:“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女娲补天”的动画片更是把这一神话故事描写得惟妙惟肖、细腻动人。

伏羲和女娲有中国的亚当、夏娃之誉,是神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创造者。不知在多少年前大地上出现了一场毁灭人类的大洪水,普天之下,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为了使人类不至于灭绝,哥哥伏羲说服妹妹女娲,二人配成了夫妻,生儿育女,使人类在大劫后得以繁衍生息。因此,人们就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女娲为“人祖奶奶”。有趣的是,这个神话故事不仅在汉族中间流传,在壮族和别的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这个传说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伏羲和女娲兄妹婚配的故事,却是原始人类血缘群婚制的真实反映。

现在,河南西华县思都岗村西北角的女娲城,相传为女娲氏之故墟,西华县城则有女娲的塑像。淮阳县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的旧都,古称“宛丘”和“陈”,因居淮水之阳,故称淮阳。在淮阳城北1·5公里之遥有太昊伏羲陵,内外城之间,左侧就是女娲观。陵中大殿有一蛇尾人身的伏羲和女娲的交尾图。位于淇县县城西北20余里处的灵山下,碧水青山环绕的灵山寺前,矗立着女娲补天的高大塑像,寺中的娘娘庙里,不仅供奉着女娲神像,还供奉着女娲补天用过的五彩石,灯光照耀下更显得灿烂无比。看门的老太太会虔诚地告诉你,女娲用过的另一块五彩石,变成了“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令人惊奇的是——灵山寺对面的一个小山峰,侧看则成了女娲补天的化身,惟妙惟肖,撼人心魄。尤其是在日落黄昏后,月亮和稀疏的星星闪射着亮光的时候,女娲补天的神话就会在你的眼前真实地浮现出来……

例句:

1﹑我们从女娲补天的神话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祖先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2﹑西华县是女娲补天神话故事的发源地。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先夏文化时期神话传说和历史考古资料参半的人物,比较通行的说法有两种:一说三皇为伏羲、女娲、神农,五帝为炎帝、黄帝、太昊、少昊、颛顼。另一说三皇指伏羲、炎帝、黄帝,五帝为少吴、颛顼、帝喾、尧、舜。后泛指上古帝王。“三皇五帝”也作“五帝三皇”。

这个成语出自《周礼·春官·外史》,原句为“掌三皇五帝之书”。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始见于《史记·封禅书》。《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之宝库。

“三皇五帝”的活动区域基本上都在黄河中下游,且集中在河南境内。“三皇五帝”时期,我国历史处于所谓的传说时代,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大都进入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原始社会即将解体,国家逐渐形成,历史就要迈入奴隶社会。“三皇五帝”就是这一历史时期通过传说保留在古文献中的英雄人物,他们都为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司马贞《史记索隐》记载:“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轩辕丘在今新郑市西北。黄帝作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酋长,因所居之地,号轩辕氏。

盟后来发展成为华夏族的前身。因此,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中华民族奉“黄帝”为自己的祖先,乃至颛顼、帝喾、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裔。庄子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而且,仓颉作书,嫘祖养蚕,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都是皇帝及其臣下的发明创造,而这些发明创造的所在,也和轩辕之丘有一定的关系。

黄帝之丘即黄帝故里,在新郑市区轩辕路上。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后几经毁建,明清修茸。清康熙年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自年(农历丙戌年)开始,开始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突出了中华民族寻根拜祖的主题,象征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

太昊伏羲之陵在淮阳县。据文献记载,春秋时已有陵墓,汉代在灵前建祠,宋太祖赵匡胤诏立陵庙,明太祖朱元璋曾亲临祭祀。明清两代对陵园屡加修茸。园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

颛顼与帝喾陵墓在内皇县梁庄乡硝河西岸。据传说,最初仅为两座陵墓,唐太和四年,陵前建大殿五间,大殿内塑二帝像,殿外东南有碑林。元初又在陵园四周修砌了砖墙。清宣统年间,陵源俱被风沙掩埋,仅见一大沙岗和两道石碑,一道上面上书“颛顼陵”,另一道为“帝喾陵”。现在,政府拨专款对陵园进行了修缮,过去的大沙岗已经恢复了昔日的辉煌,二帝陵巍然矗立,且松柏葱郁。

例句:

1、唐·陈子昂《谏政理书》:“陛下方兴三皇五帝之事,与天下更始,不其盛哉!”

2、清·刘鹗在《老残游记》第十一回:“然后由欧洲新文明进而复我三皇五帝旧文明,骎骎进于大同之世矣。”

3、唐·释贯休《少年行》:“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

4、《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伤时子(苍鹰击·叙旅)》:“华胄遥遥,都是此五帝三皇胤。”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河洛即黄河和洛河。古代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出自《周易·系辞上》:“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据古代传说,名列“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曾见龙马负图出河;夏禹治水时,洛河水中浮出了神龟,背负文字,有数至九,大禹用它作成九畴,称之为洛书。后来,人们就以:“河出图”、“洛出书”表示太平时代的祥瑞。

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是我们的祖先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当然,用现代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只能是神话而已。当代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伏羲所绘的八卦图,是他在洛汭之处,即今巩义市的伊洛河入黄河的地方——神地,看到清清的洛河流入混沌滔滔的黄河中,由于冲击力的作用,在河口形成了一个旋涡,靠黄河的半个漩涡中有一点洛河的清水,靠洛河的半个漩涡中有一点黄河的浑水,伏羲据此所绘,就产生了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八卦图。而“洛出书”实在是因为九朝古都在洛河的岸边,有多年的国都历史,班固的《汉书》,徐慎的《说文解字》,陈寿的《三国志》,张华的《博物志》,郦道远的《水经注》,左思的《三都赋》,欧阳修的《新唐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历史巨著名篇,还有老子的道教和二程学说都在洛阳诞生,“洛出书”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例句:

1、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不止一种。

2、河图洛书昭示了中华文化的渊源。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出自《列子·汤问》。

《列子·汤问》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桃林,成为桃花园;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

在原始社会,对夸父族内陆部族来说,作出逐日决定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他们还处于蒙昧时期,根本不知道大地是球形的,地球是绕太阳运转的。只知道东面是大海,太阳从海中升起,西面是禺谷——太阳落下的地方。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只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中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最终悲壮地失败。但夸父与时间赛跑、为梦想献身的精神却是我们成就事业所必备的。

例句:

1、要脚踏实地,不要总做夸父逐日的幻想。

2、人造卫星都上天了,夸父逐日已不是梦想。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这一成语,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代寓言故事。

出自《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北山愚公,将近九十岁了,下决心要移去家门前的两座大山。河曲智叟笑他自不量力。愚公说:“我死之后有我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不会再增高了,为什么不能平呢?”他率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上帝,派人帮助把两座山移走。

这个寓言故事主要是用来比喻——做事不畏艰难,坚忍不拔,有顽强的毅力。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自古到今遇到过无数的艰难险阻,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惧怕退缩,那么肯定是一无所成。而“愚公移山”的精神,则是迎难而上,坚忍不拔,这正是人类所具有的崇高而伟大的品格。凭借它,人类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征服着世界,改造着自然,铸就着辉煌。

“愚公移山”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西北隅的济源市境内。济源市地处黄河中游,南有黄河天险,北有太行、王屋屏障,为古都洛阳北面的门户。太行、王屋两山雄踞市区西北,为豫、晋两省的天然界山。境内共有大小山峰个。当我们伫立“愚公移山”纪念碑前,看着愚公挥舞铁锹的雄劲雕像,立刻便会感到其让太行、王屋开道的雄心壮志和无坚不摧的意志力量。

例句:

1﹑宋·张来《柯山集·山海》:“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深谷为陵岸为谷,海水亦有扬尘时。”

2﹑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邈为说铃,贤人指为血路也。”

3﹑毛泽东著有《愚公移山》的文章。

华胥之梦

华胥之梦华胥:传说中的国名。指黄帝梦游华胥国,而后天下大治的传说。后用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或作梦境的代称,泛言入梦。亦作华胥梦,或一梦华胥。简称华胥。

出自《列子·黄帝》。《列子·黄帝》皆在论述养身冶物之道。全文围绕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多番探讨,唯有应理处顺,忘形养神,才能达到所适常通,遇物无滞的境界。具体而言,修养内在道心。必须做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

《列子·黄帝》记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

华胥之梦的典故为:有一天,黄帝白天睡觉时做梦,游历到了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的西方,台州的北方,不知离中国有几千万里,并不是乘船、坐车和步行所能到达的,只不过是精神游历而已。那个国家没有老师和官长,一切听其自然罢了。那里的百姓没有嗜好和欲望,一切顺其自然罢了。

例句:

1、唐·张说《奉和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共蹑华胥梦,龚黄安足寻。”

2、宋·王安石《书定林院窗》:“竹鸡呼我出华胥,起灭篝灯拥燎炉。”

·3、宋·陆游《晨雨》诗:“饭馀一枕华胥梦,不怪门生笑腹便。”

·4、清·黄遵宪《寄怀左子兴领事》:“十载勋名辅英簜,一家安乐寄华胥。”

5、郭沫若·《卓文君》第一景:“四处都是愁城?何处是华胥国境?几次想,仰我三尺长剑,令我魂儿飞升!”

6、华胥之梦,安乐和平,顺其自然,让子孙千古追忆。

龙胡之痛

龙胡之痛指丧亲之痛。

出自《汉书·郊祀志上》。《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汉书·郊祀志上》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龙乃上去……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涘号。”

传说上古时期,黄帝带领百姓在首山采铜,到荆山下铸鼎。鼎铸成后,有龙垂下胡髯来迎接黄帝,黄帝立即骑上龙髯,群臣与后宫等70多人随从也上了龙髯,龙开始飞上天,百姓仰望黄帝上天,纷纷抱着弓与龙髯哭泣。此为皇帝之死的讳饰语。意为乘龙升天,为天帝之宾。

荆山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阌乡南。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荆山下的黄帝铸鼎塬现存有《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是现存最早的记载有黄帝铸鼎内容的碑刻。此碑为现今国内发现的专为记述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碑铭,它较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前的石刻碑铭早多年,是目前国内研究炎黄二帝历史的重要史料。灵宝铸鼎塬聚落遗址群,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首选。

例句:

1、清·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前母陆氏加赠宜人制》:“顾此襢编之锡,曾不间于乌鸟之怀;是各簪履之遗,益无解于龙胡之痛。”

2、那只是个凄美的传说,龙胡之痛不会再有。

害群之马

害群之马指危害马群的坏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这句成语出自《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这个典故是这样的:

有一次,轩辕黄帝要到具茨山会见大隗,走到了襄城一带,他忽然迷了路,恰巧遇见一个放马的男孩子,就问道:“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儿吗?”男孩答道:“知道。”皇帝又问道:“你知道大隗住在哪儿吗?”男孩回答:“知道。”黄帝很高兴,说道:“你真不简单,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的住处。那么,你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吗?”男孩回答道:“治理天下也没什么了不起,我前几年生着病游历天下,有位长辈告戒我,游历襄城野外,要注意日出而游,日没而息。现在,我身体好多了,打算游历更远的地方。所谓治理天下,只不过如此而已。”黄帝见男孩十分聪明,且口齿伶俐,就坚持问他如何治理天下。男孩只好说:“所谓治理天下的人,难道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只不过是把危害马群的坏马驱逐出去而已。”黄帝对此回答很满意,称男孩为“天师”,并恭敬地向他拜了几拜,然后就往具茨山去了。

黄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轩辕氏部落的首领,也是华夏族共同团结前进的旗帜。具茨山也称始祖山,是中华人文初祖轩辕皇帝的重要活动遗址。它位于新郑市西南,海拔米,形如龙头,山势险峻,峰奇石怪,潭深水急。林茂果丰,景色秀丽。山顶有神圣的轩辕庙、中天阁、神秘的天心球、地心坑、琴声回声道,还有连接古今、追源寻根的连根索道等,其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例句:

1、鲁迅《两地书》:“待‘闹潮’略有结束,你这一匹‘害群之马’多来发一点议论罢。”

2、茅盾《子夜》第五章:“我是主张和平的,我不喜欢用高压手段,但我在厂里好比是一家之主,我不能容忍那种害群之马。”

鹏程万里

鹏程万里鹏是传说中的大鸟,程是里程。大鸟飞行的路程万里之遥。比喻前程远大。

这句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传说北海有一个几千里长的大鱼,名叫鲲。后来鲲变成一只大鹏鸟,身躯也有几千里长。大鹏鸟振翅起飞时,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层。

有一次大鹏鸟飞往南海去,它在南海上,用翅膀击水而行,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起飞,从海上卷起一股暴风,借着暴风的力量,一下子就飞出去九万里。它飞上去,要过半年以后,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上高空时,背靠青天,再没有别的东西来遮掩它了。

一些小鸟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地嘲笑说:“我们一耸身飞起来,最高也不过飞过榆树林子,然后就可飞回地面了。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天边去呢?”

后来人们就用“鹏程万里”来比喻前程远大。

例句:

1、多少有志青年,都在努力奋斗,希望能够达到鹏程万里的境界。

2、鹏程万里不是空穴来风,只有努力奋斗才能够实现。

望洋兴叹

望洋兴叹意思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这则神话故事讲道:

秋天来了,黄河澎湃奔流,河神遥望两岸,辨不清牛马的外形,欣然以为天下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他便顺流而下,直到北海(渤海)。却看不见水的尽头。于是,他神态大变,望洋兴叹,感慨地对北海若(渤海之神)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己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面前,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由此,我们可以懂得: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没有穷尽的时候,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勤于实践,虚心学习,不要骄傲自满。

例句:

1、我第一次见到大海,那蔚蓝色的浩瀚的水面,怎不让人望洋兴叹。

2、我们不要看到人家取得的成就就望洋兴叹,产生自卑和畏惧心态,要树立自信心,奋发图强,迎头赶上。

列子御风

列子御风御:驾,乘。列子乘风飞行。借指仙家。

出自《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充满了育化意蕴:

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

因此,道德修养高尚的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仙,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例句:

1、列子御风,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2、列子御风,神话传说而已,不足为凭。

旱魃为虐

旱魃为虐旱魃:古代传说中能赞成旱灾的怪物;虐:灾害。指旱灾。

出自《诗经·大雅·云汉》:“旱魁为虐,如惔如焚。”

意思是:眼看旱魔逞凶肆虐,遍地好像大火焚烧。

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的女儿。黄帝与蚩尤在冀州之野大战,先派应龙抗击蚩尤。应龙是长着翅膀的飞龙,发动滔天洪水围困蚩尤。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应龙的军队迷失在漫天风雨之中。黄帝听说雷泽里有雷神,长着人头龙身,雷神的座骑夔牛,经常拍打自己的肚子,能发出惊天动地的雷声,就杀了夔牛,用他的皮做成大鼓敲打起来,震破蚩尤的凄风苦雨。黄帝又派女儿魃参战。魃身穿青衣,能发出极强的光和热。她来到阵前施展神力,风雨迷雾顿时消散,黄帝终于擒杀了蚩尤。应龙和魃建立了奇勋,但也丧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应龙留在人间的南方,从此南方多水多雨。魃留居北方,因为身体里有大量的热能,从此北方多干旱,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们诅咒驱逐,称为“旱魃”。

例句:

1、《后汉书·皇甫规传》:而地震之后,雾气白浊,日月不光,旱魃为虐,大贼从横,流血丹野,庶品不安,谴诫累至,殆以奸臣权重之所致也。

2、那年秋季,旱魃为虐,颗粒不收,为求生计,乡亲们只好流离失所,逃荒在外。

紫气东来

紫气东来紫气自东而来,比喻祥瑞降临。正是由于它的美好含义,所以在我国民间,当一年的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喜欢把它作为春联的横批,贴在门户上。

出自汉·刘向《列仙传》。刘向(前77年-前6年),原名刘苏,字子政,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五世孙,阳城侯刘德之子,经学家刘歆之父,中国目录学鼻祖。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五经通义》。编订《楚辞》,联合儿子刘歆共同编订《山海经》。《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末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此处所说的“关”即函谷关,在河南最西部的灵宝市北15公里北坡头乡王垛村,是我国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与山海关、武胜关等齐名,并称为中国八大雄关。从春秋周康王时始建,多年来,一直都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楚怀王率六国之师,与秦兵鏖战于此;秦末时刘邦与章邯酣斗,流血漂橹;唐朝安史之乱,郭子仪与叛军大战桃林,厮杀甚烈。年,日本侵略军妄图突破函谷关,进占八百里秦川,中国军队倚关死守,终于未让日寇越过函谷关一步……几千年刀光剑影、战火硝烟,成就了函谷关的赫赫威名。古关楼建了毁,毁了建,始终屹立在古道之口。现存的文物古迹有:函谷古道、战国井式箭库、尹喜故宅遗址、鸡鸣台、望气台、太初宫、函谷关辅。

关于“紫气东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老子是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叫李聃,出生于春秋晚期,论年龄要比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大近20岁。老子很有学问,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大约在他70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地盘和权位的战争经常发生,老子预料到将来会发生更大的战乱,所以就辞官不做,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一个清晨,函谷关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紫气氤氲,便出关相迎,果然见一长髯如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来,请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写了一篇专门讲“道”和“德”的文章,约余字,后来人们把这篇文章印成书,书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经》。老子写完文章后,骑着青牛继续向西走,后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从此,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无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间都尊他为“太上老君”。

1﹑唐·杜甫《秋兴》诗:“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因此“紫气东来”又作“东来紫气”。

2﹑清·洪昇《长生殿·舞盘》:“映殿阁火云千丈,紫气东来,瑶池西望,翩翩青鸟庭前降。”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是大家都熟知的成语典故。叶公沈诸梁是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被封于叶,在今河南叶县,人们都叫他叶公。好:喜欢,爱好。叶公喜爱龙,并非真意,只不过是摆摆好龙的样子而已。后世用这句成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实际并不真正爱好它。亦比喻爱好之心始终如一,定能如愿以偿。

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刘向(前77年-前6年),原名刘苏,字子政,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五世孙,阳城侯刘德之子,经学家刘歆之父,中国目录学鼻祖。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五经通义》。编订《楚辞》,联合儿子刘歆共同编订《山海经》。《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末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以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这是个有趣的故事:叶公非常喜欢龙,钩子、凿子上刻着龙,外墙内壁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便飞来拜访叶公,把头伸进窗口,尾巴缠在厅堂的梁柱上。叶公见了,掉头就跑,吓得魂飞魄散,面无人色。原来叶公爱好的并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雕的假龙。

现在,在叶县旧县镇西北的叶公墓葬处建有叶公陵园,划为叶公文化旅游区。公正地说,叶公一生政绩卓著。公元前年至前年,叶公年23至38岁,主政叶邑,除继承父志为抗吴复国屡立战功、辅佐楚惠王平定叛乱外,因感于叶县是农业区域,甚需良好水利,就亲自督率人民修堰建渠,引水灌田。后人建叶公祠、叶公问政处牌坊等以志纪念。叶公后裔“沈”或“叶”姓,尊沈诸梁为始祖。20世纪80年代后,海内外叶氏后人纷纷组团回叶县寻根问祖。

例句:

1﹑《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2﹑唐·刘知几《史通·模拟》:“盖鉴识不明,嗜爱多僻,悦夫似史而憎夫真史,此子长所以致饥于鲁侯,有叶公好龙之喻也。”

3﹑《南史·郑鲜之传》:“前至渭滨,帝(宋武帝)复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耶?’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

4﹑唐·薛登《论选举疏》:“燕昭好马,则骏马来庭;叶公好龙,则真龙如室。由是言之,未有上之所好,而下不从其化者也。”

图为作者戚建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