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华战争史》系列,第2篇文章
独家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作者/希夷
按照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计算,中国最早的部落首领是有巢氏,距今约50万年,那时候还是旧石器时代,那时候的人类非常脆弱,数量也比较少,面对兽群,如同羊入虎口。为了躲避野兽的袭击,有巢氏发明了在树上筑巢的办法,帮人们躲过了蛮荒时期的劫难,人族得以保存和发展。
然后是燧人氏,他因为教会了人类用火而得名,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自从掌握了用火之后,人类的发展历程有了质的飞跃。一是可以利用烈火来抵御猛兽;二是可以烹调食物,大大提高了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三是可以利用火烧毁原始森林,实行刀耕火种,最早的种植业就此诞生。
再后来就是神农氏,随着种植业的出现,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神农氏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良了种植技术,使农业生产的产出比大大提高,人类可以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从此人口得到大量的增长,开始出现了庞大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从有巢氏、燧人氏九州境内的社会基本上还处在旧石器时代,制造的石器非常简单,加工很粗糙,只是稍稍比用手干活效率高一些。到了神农氏,已经是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比较专业的农具。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神农氏兼并了斧氏和燧氏之后,整个部落的中心东迁到了齐鲁大地。在原来的中原地区,黄河中游又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部落,那就是轩辕氏,又称有熊氏。
随着两大部落的发展,人口规模越来越大,所需要的资源也越来越多,扩充活动的地域就成为两者争前恐后的行为。一场争斗在所难免。
根据《史记》的记载,轩辕黄帝出现的时候,神农氏已经开始衰败,之前他所分封的诸侯开始互相讨伐,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老大神农氏已经无力控制局面,于是轩辕氏趁机出兵,以讨伐叛乱为名,征服了各地的诸侯,天下的所有势力都归附于黄帝的麾下。
黄帝秣马厉兵,修炼仁德,抚恤人民,调服五气,发展五谷,驯服狗熊和貔貅驱赶猛虎,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经过三次战斗,最终统一了华夏。
那么阪泉之战到底发生在哪里呢?
关于这点学界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认为阪泉在山西境内,但是黄帝的驻地在河南新郑一带,炎帝在山东。两个人打架最方便的地方要么是在任意一方的地盘上,也么是在两者的交界,他们为什么要绕过河南跑到山西去约架呢?这有点说不通。
第二种说法认为,阪泉之野就在河南扶沟县,因为这里有黄帝城,蚩尤墓等很多历史旧迹。这些证据其实也没什么说服力,大多是后人为了博眼球杜撰的。从战争的实际情形来看,炎帝本来就处于劣势,他不大可能主动进攻,杀到黄帝的境内去打仗。
第三种认为阪泉之野就在河北涿鹿的西南方向。这个说法倒是比较符合逻辑,这里既不在黄帝部落的境内,也不属于炎帝的管辖范围,双方都无法使坏,是一个安全的战区,很适合用来厮杀。
从后来所发生的事情也可以佐证这一点。炎帝战败后,他的部下蚩尤并不甘心,他再次挑战黄帝,与他在涿鹿大战,这就是上古时期最著名的涿鹿之战了。
阪泉之战是炎黄二帝正面冲突的战争,他们是当时华夏大地上两个最大的部落,一共打了三场才决出胜负,可见战斗是何等的激烈。汉代文学家贾谊在《新书》中说,黄帝与炎帝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也就是血流成河的意思。
很多学者认为阪泉之战就是涿鹿之战,这是没有道理的。首先两场战争发生的地点明显不同;其次,两场战役的统帅也不同,阪泉之战是黄帝和炎帝对战,涿鹿之战是黄帝和蚩尤。
只是因为阪泉之战基本已经决定了此后事态的走向,也决定了华夏民族发展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