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儒老师为出色书画社题字
书香致远共阅南山
——终南性灵社文化下乡行
文/王亚凤图/杨轩
01:15年3月25日,陕西省散文学会终南性灵社一行30人,走进长安,举行了一场“文化下乡行”捐书助农活动。活动发起人是终南性灵社副主编王亚凤,向她的家乡长安区杜曲镇东韦村图书室捐赠图书。诚如王亚凤所说,这是一个被时代大潮轻轻绕过的安静村庄。盛唐留存至今的法相祖庭“兴教寺”,就在该村的上方,村内半坡上有民国报界宗师张季鸾墓,坡下有民国时称“慈善将军”的朱子桥墓。或许一半为地理环境所限,一半为传说中的“风水”所保,这里,依旧保持着人们印象中应有的村庄模样。三月芳菲,又逢雨过天晴,一行车马首先抵达兴教寺,拜谒这座静美的千年古刹。
韦村朱子桥墓园守墓人邢可红在此等候,带众人入坐闻慧堂,与宽显法师喝茶、交流。来宾有终南性灵社社长、作家陈嘉瑞与其团队王亚凤、杨轩、种小荣、党卫东,陕西省文化馆研究员、作家何丹萌,西安市书协副主席、作家李和生,书画家冯少坤,长安区作协名誉主席、原长安区宣传部王渊平,长安教育局干部、辞赋作家魏鸿源,临潼教育局干部、方志专家黄伟兴,西安翻译学院教授、学者王海珺,作家、汉语言文学专家罗志英,陕西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郭志梅,出色书画社责任编辑常芸,未央作协肖国芳、孙蕊玲、丁民信、马宇、吴康权、周淑芳;灞桥作协金步摇、王定一;长安作协左明心、李万良、张立、吕维等作家、诗人近三十人,对佛教禅宗文化怀敬畏之情,细语交谈敬仰聆听。
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是唐代著名翻译家、佛学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后其弟子窥基法师和圆测法师也归灵于此,陪伴左右。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去印度求学,回来仍在这里潜心钻研佛经。唐高宗麟德元年(年),玄奘圆寂于玉华宫(今陕西铜川境内),初葬白鹿原上,五年后,迁葬于少陵原畔。史料记载,迁时唐高宗开棺查看,见“埋已经久色香如初”。后唐肃宗为玄奘的舍利塔题写塔额“兴教”二字,意大兴佛教。玄奘塔立于兴教寺塔院正中,为砖造,总高21米,共五层,平面方形,底层拱洞内有玄奘法师塑像。塔背嵌有《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碑刻。中国砖塔之砌作木构形者,当以此为最古。西边塔里是窥基法师,将门之后,尉迟将军的侄子,17岁奉旨出家;东为圆测,是现代所说的韩国人,他精通梵语,熟悉汉文,15岁出家,随遣唐使来到长安,拜玄奘为师。窥基后为日本所敬重,圆测被韩国奉为祖师。兴教寺历来倍受重视,民国时期张季鸾下葬韦村时,蒋介石、张学良来到兴教寺拜谒;建国后,总理周恩来先后四次到达兴教寺。年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参观,拨专款修葺兴教寺;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宾主双方还交流了许多与兴教寺相关的有趣话题:玄奘法师去印度从这里走,到回来历经17年,六小龄童来拜访时,谈到拍《西游记》也用了17年;谈到兴教寺曾大到山门可跑马;谈电影《太宗李世民》《东陵大盗》等在此取景;还谈到从唐朝以来一直不乏人研究的辩机法师,执笔《大唐西域记》,及与高阳公主的故事。
在宽显法师陪同下,众人参观了兴教寺著名的三塔、《圣教序》碑、大雄宝殿、藏经阁后,宾主告辞。车行五分钟到达韦村村委会,与等候已久的村民们一起将书搬下车,在早已悬挂好的“终南性灵社文化下乡”红色横幅下,举行了一场郑重的捐赠仪式。
村委会周主任代表村民致欢迎词,感谢西安文化界朋友莅临韦村,为振兴乡村文化切实贡献力量。随后由王亚凤主持,向村民介绍来客,请嘉宾代表就“读书”发表感言。
终南性灵社社长陈嘉瑞首先对大家的支持和到来表示感谢:“‘唯有书香能致远最是阅读可人心’。‘终南性灵社’是一个倡导散文性灵写作的文学团体,成立四年来,举办过很多场活动,今天以捐书交流的形式走进东韦村,既符合‘终南’这个地理感念,也符合‘读书’这个文化概念。在这之前,我们和长安作协名誉主席王渊平先生的‘唐诗之旅’理念交集,建立了终南性灵社第一个采风基地;随后,又和魏鸿源先生的‘南山书院’区域重合,建立了第二个采风基地;今天我们到了东韦村,和重视文化建设的东韦村领导和村民们建立起信念融汇,终南是长安的,也是中国的;终南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终南性灵社愿和所有文化同仁一起,为弘扬终南文化,为弘扬、挖掘、传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不断努力!今后这里就是终南性灵社第三个采风基地了。”
做了多年文化推广的省文化馆研究员何丹萌先生说:这场出于对家乡故土的热爱而举办的捐书赠书活动打动了我,让我这么个年岁奔七,不爱外出之人,主动驾车从浐灞半岛一早赶来,连阴雨蒙蒙变换成今日的阳光灿烂,都让我觉得别有意义。我书甚多,特从书架上精选一箱带来,想到许多朋友一生嗜书如命,身后却有可能因儿女不爱,使书成了破烂儿。那么这些书呢?会不会也遇到发霉、虫咬、鼠啃的命运?但我又想,文化的薪火相传,不是一天两天,一百天、二百天,也许第天,一名少年走进书屋,遇到一本让他茅塞顿开,让心灵突然开窍的书籍,从此埋下艺术的、文化的种子,改变一生的命运也未可知!如柳青所言,“人生的路很漫长,关键处却只有几步”……激活一粒种子,让东韦村诞生一个新的柳青、新的路遥,诞生一个新的陈忠实回家,未尝不可能?何老师还建议以后加强联系,也可以举办一些读书交流,扶植培养文学种子,让读书蔚然成风形成洋洋大观。
王渊平说:“因为读书,我们相识相知,不要光做个“文人”,更要做个“文化人”。文人获得的知识、信息积累要以文化‘化’人,为社会发挥作用。比如说亚凤是这里的女儿,她要是马云,可能会为村里带来若干亿的资金,但作为文化人,她带来了书籍。人终得归土,书却贵可传世。薪火相传,是文化传承的根基。终南性灵采访我的一段文字,点亮了我的一个夙愿:32年前,我在这里当副镇长,跟朋友一起建起了‘桃花源’,今天,我更要将振兴长安文化旅游事业的壮志进行到底。”
长安教育部门的魏鸿源坦言:“我是吃了读书的红利的!”面对在座的文化人和现场村民,他诚恳地说,“二十年前,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我非常热爱古典文学,唐诗宋词元曲,那些经典作品我能倒背如流。外院毕业到细柳教书,一个偶然的征文机会,获陈忠实、贾平凹、肖云儒、商子雍诸位评委的青睐,将我从一个普通教师转升到教育局,给黄帝陵写祭文,给司马迁、给宝鸡唁祭,给市委组织部写材料等等,开启了一场文学的旅行,实现了人生进阶。”针对眼下社会热议的阶级固化现象,魏老师说:我相信大家也都是穿着不同衣裳的农民。怎样从一个农民到一个文化人的蜕变,读书,是最关键的激励。
王海珺是活跃在本土文坛的一位文学院教授,他带来12本书,其中四本是自己的专著。他所在的单位是搞陕西非物质文化保护与研究的,常到处跑搜集民间文化如方言、民俗、民艺等,并写评论。他说要大量地多读书、读好书,要有甄别、有鉴赏力地读适合自己的书。
灞桥作协副主席金步摇女士,回忆自己儿时对待读书的如饥似渴,羡慕今天的孩子有如此丰富的读物。为此次活动,她特意跑去向其他作家要来了他们的作品捐献,如康铁岭《书院门》、周养俊《大山深处的回响》、白玉稳《不跪的山羊》等;还有自己的长篇历史小说《寇准》和或省委宣传部精品项目的《永葆真心》等20本书,并表示下来要做的儿童文学书系,一样要捐赠给韦村。
西安市书协副主席李和生先生,本次捐书本,并现场赠送一幅字“读书是福”,请他说两句,先生保持一贯的风趣幽默与低调,他说:“‘读书是福’,看起来是那么的俗,却又是那么的雅。既雅又俗,既俗又雅。
未央区作协副主席肖国芳代表未央区作协讲话,肯定本次活动的意义,并表示要向长安学习,把未央的文化活动也搞得更有声色。清零老师为圈内老师诵播过许多文学作品,现场声情并茂朗诵了一首诗;西航才子罗志英家学渊源,其祖父曾任于右任秘书,受家传影响,文学、篆刻、书法学养深厚,此次到韦村,捐书、宣讲“慈善将军”朱子桥,更携带印章现场挥毫,为村委会留下墨宝。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临潼教育局的黄伟兴老师带来他编写的介绍临潼文化的青少年读本《秦俑故乡·人文沃土》,并即兴书写了“长安韦村”几个大字,祝愿韦村“长安”。终南性灵社特邀摄影师杨轩,同时是一位市书协会员,特为本次活动准备了五幅书法作品,很受村民欢迎。长安方志专家、西安埙乐学会主席左明心先生为活动现场奏乐一曲。有乡贤真诚希望,多做这样的文化交流,帮助振兴乡村文化。现场有返乡定居的文化人,有从河对岸的稻地江村赶来捐书的81岁的读书人。村妇联主任肖春玲、王亚凤的小学班主任等亲自下厨,为客人准备了可口的农家饭;席间,村委会干部还一展歌喉为嘉宾献唱;作家王定一以自己的新书《苟解放》回赠乡人。
韦村的活动还在依依不舍,下一个行程已经在召唤:东邻的韦兆,曾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寓居之地,《樊南集》即出自于此。一群有胆识有情怀的长安文化人,联合西北西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专家学者,用五年的时间做田野调查,确定唐代诗人在长安的足迹遗存,建立起一批“唐诗之旅”文化馆:白居易、王维、李商隐的已建成,杜牧等多处在建。李商隐纪念馆就在韦村的隔壁,韦兆村。
“李商隐纪念馆”馆长姚莲叶早已在此迎接。这是一位热爱长安文化的才情并茂的女士,身为长安政协四届委员,举力为长安做了不少公益事。站在琳琅满目的“李商隐纪念馆”内,“唐诗之旅”的发起人王渊平先生,滔滔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李商隐代表中国诗歌的晚唐时期,把宏大叙事的诗歌风代入到人性隐秘和朦胧,堪称第一人。也是西方印象派和朦胧派、现代派诗人的鼻祖。叶芝、庞德等获诺奖的诗人提到李商隐,非常敬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我们不知他说的是什么,我们又知道他在说什么。李商隐一生短暂,创作的六百首诗流传广泛。才能一流,却一生坎坷……“唐诗之旅”是一个伟大的文化策略,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