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次一十一山经》记录了荆山山系,荆山为湖北荆山,位于湖北省荆门市。这条山脉中有一条神秘的禾山,这个禾山在描写具体山脉时并没有写到,但是在总结时却被提到。在《山海经》中,祭祀禾山的规格很高,属于帝王级别。可是为何不记载呢?是记掉了吗?我认为刚巧禾山记掉的几率很低,更可能是为了保护帝王的陵墓,故意打马虎眼。根据我的探寻,我发现这里其实是湖北随州的历山,炎帝故里。作者就是要保护炎帝陵墓才故意隐瞒。
中次一十一山经的路线从荆山开始一直往东到了区吴山。区用作地名指瓯越,也可写成区人,也可以写作瓯人,欧人。吴地名在江苏省。这条山脉大致是从湖北荆门一路往东,过安徽,然后到了东部沿海的江苏、上海等地。
画红圈的为湖北随州
祭祀礼仪
《山海经》在总结《中次一十一山经》记载:“凡荆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状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祈,瘗用一珪,糈用五种之精(糈)。禾山,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瘗,倒毛;用一璧,牛无常。堵山、玉山冢也,皆倒祠,羞毛少牢,婴毛吉玉。”译:总计荆山山系之首尾,自翼望山起到几山止,一共四十八座山,途经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块玉珪献祭,祀神的米用黍、稷、稻、粱、麦五种粮米。禾山,是诸山的首领。祭祀禾山山神:在毛物中用猪、牛、羊齐全的三牲作祭品,进献后埋入地下,而且将牲畜倒着埋;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块玉璧献祭,但也不必三牲全备……
太牢祭祀
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使用。文中祭祀禾山的规格就是太牢。太牢是祭祀中最高等级,不仅可以祭祀社稷,还可以祭祀五方天帝,祭祀上古帝王。五方天帝在远古时代尚未定型,而且五方天帝也是上古帝王。比如南方天帝就是炎帝。也就是说,禾山是有可能与上古帝王有关的。
五谷祭祀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古书上指粟。它也可以指水稻。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因名嘉禾。此地为湖南嘉禾县,主产农作物为水稻。不过嘉禾县并不在这条山脉。但是没关系,炎帝故里也并不只是湖南嘉禾县。
我们再看,祀神的米用黍、稷、稻、粱、麦五种粮米,这确实是在提示我们,这是一位五谷神。那么这条山脉上还有没有炎帝故里?还真有一个!就在荆门的东边,就是湖北随州炎帝故里。这里是哪位炎帝的故里呢?当地还有详细解释。
湖北随州随县厉山镇为炎帝故里的具体位置《元和郡县志》记载:“随县,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即随国城也,历代不改。……厉山,亦名烈山,在县北一百里。
《礼记》曰: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故曰厉山氏。”
《国语·鲁语》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
炎帝有历山氏的写法,也可以写作烈山氏。烈山,为烧山开田之意。炎帝时代气候温暖,平地大泽交错,无法耕作。湖北省乃千湖之国,远古更有云梦大泽,所以农业是在半山坡上开始的。初期的炎帝,只能烧山开田,而不是烧林开田。
玉圭祭祀
文中还提到在祀神的玉器中用玉珪,玉珪是什么神器呢?玉珪是用作凭信的玉,上圆(或尖头形)下方,是一个玉板的样子。玉珪从中间剖开一半,就是玉璋。玉璋是礼器,也是以前调兵的兵符,后期才被虎符代替。所以拿着玉珪的人就代表着王权,这也暗示着祭祀的是一位帝王。
到了现代,随州人和各地的炎黄子孙依然要以太牢礼和五谷祭祀炎帝,只有玉珪文化不再继承。玉圭在周朝时为祭拜东方的礼器,以后就日渐式微了。
在整个《山海经》中,描写了多处帝王葬地,葬地被描写的十分模糊,专家认为是出于保护帝陵的需要。而炎帝、黄帝、太昊、女娲的葬地,《山海经》更是没有提及,被提及的是他们的后辈尧舜等帝王。大致可以推测,保护帝陵的意识,应该是从远古而来。古人对陵墓的意识,逐渐由彻底埋没,到迷糊记载,最后变成明确记载。所以《山海经》隐藏的禾山就更可能是炎帝陵墓。官方文件不记载,陵墓当地的人和守陵一族却知道陵墓何在。不过当地人的祖先应该不够格看到《山海经》,不知道他们用禾山来暗示历山,就不可能知道禾山这个名字了。不知何时开始,远古帝王陵墓不再是秘密,反而成了竞相抢夺的对象。湖北随州的炎帝陵也浮出水面。这可能是《山海经》编辑们无法预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