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子午岭与秦直道
出了关中平原往北,看见的山脉是子午岭。如它的名字,子午岭是子午线一样呈南北走向,东侧洛河流域属陕西,沿洛河流域的谷地里有通往陕北的通衢大道。子午岭西侧是泾河支流马莲河及其流域,属陇东。
子午岭是黄土高原的绿肺。看卫星地图,它就像镶嵌在黄土高坡上的肺叶,千百年了,它也扮演了肺的功能,滋润养育了这一方生灵。是温带北方少有的次生原始林区。随着退耕还林,这一地区的植被生态变得更好了,已有多达上百只的华北豹种群在子午岭活动。子午岭给关中以北的黄土高原塑造出了一个脊骨,沟壑万千的黄土高原在这里人稀林密。脊骨两侧分属泾河流域与洛河流域,流域内河流都大致南北方向而流向关中的渭河,引导着水流,人流、物流、财富与文化、建设与破坏的力量汇聚关中,滋养影响长安。
两侧的河谷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奔袭关中的通道。西侧泾河流域有构成关中四关之一的北方关隘_萧关。泾河流域的陇东庆阳南部,曾经是公刘率领周先民生息的北豳,庆阳还有“周旧邦”牌坊。古公亶父又率领族人辗转迁徙到今天的周原。周朝开始崛起,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主要玩家。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是一片具有革新传统的土地。
东侧是洛河流域里有金锁关。这里便形成了长安北向草原的通道。秦始皇、汉武帝都曾调动国家力量沿此线北出长安,打击帝国最大的威胁,北方游牧民族。当然,子午岭塑造出的千沟万壑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奔袭劫掠关中的捷径通道。这些通道今天部分被建设成为西安辐射北方的通衢大道,大部分都化身为县乡道路四通八达。我的旅行,大部分就是窜入这毛细血管一样的县乡道路进行的。得益于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巨大投入,所有的铺装道路都崭新通畅,现在自驾探幽访古十分便捷。
子午岭山脊上有秦直道遗迹。著名的秦直道基本与子午岭共舞,出关中平原自甘泉宫到九原(包头),约九百公里,虽已弃用,遗迹尚处处可寻。子午岭里的国营林场,有的生产路还在用秦直道。秦直道被称为最早的高速公路,从其时代作用衡量此称谓并不为过。直道当时为什么选在山脊上修,而不是沿着两侧的洛河河谷或者泾河流域的河谷修?我想,这是一条主要为军事用途的道路,以军事的眼光思考,答案可能更准确。子午岭山脊离边塞是最短的直线距离,沿河谷修,由于河流总有绕来绕去的因素,距离长了,发生水毁的几率大了,不利于防御从山脊上俯冲的敌人的战斗,达不到高速和可靠的要求。再者子午岭地形两侧的泾河流域河谷和洛河流域河谷都是通往北方草原的通道,在山脊上修路可以兼顾防守从两个通道入侵的北方游牧民族。另外,在山脊上修路,劈山比填方工程量小,还可以利用山顶植被茂盛的木材建材。修在山脊上也是这条古代高速公路废弃的原因。路是人走出来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秦汉以后,防守北方匈奴威胁的因素就少了,因军事用途弱化,人口都在河谷地方生存,经济生产活动也随着人口集中在河谷地带,建在山脊上的秦直道用途弱化,渐渐荒废毁弃。
子午岭范围,有几处名胜。最有名的当然是黄帝陵。黄帝陵处在洛河支流沮水河边,在通往陕北的大道边上。最早的祭奠是汉武帝完成的。传说汉武帝北伐匈奴,班师归来时在此祭拜黄帝,留下了汉武帝挂甲柏的故事。黄帝陵庙院有几株树龄几千年的古柏,最著名的是黄帝手植柏,树龄超五千年,有英国植物学家认定是世界上最古的柏树。汉武帝挂甲柏也是古柏之一。黄帝和其陵冢是传说,但陵区八九万株树龄千年以上的柏树还是显示出非同凡响。在黄土高原,这一片古柏群甚为醒目,几十里外就能看到。八万九千余株千年古柏是民国年间一队士兵搞清楚的。他们分区域用每个人抱一棵柏的办法,重复做,数清了黄帝陵有八万九千多棵古柏。这是劳动者才有的智慧。
黄帝陵古往今来拜谒参观的人很多,历代祭祀碑刻在庙院里都有保存,不多介绍。但东去黄帝陵百余里的仓颉庙值得一说。仓颉传说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庙始建于东汉延熹年间,在白水县史官乡。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是元、明、清代的,庙院古建明显要比重修前的黄帝陵阔大宏伟。院内古树参天,超千年古柏近百株,树龄最大的一棵有三千三百多年了,有几株还被演绎出动人的传说,加持了神话故事,显得神奇。庭院幽深,庙宇肃穆,碑石林立。文化传说与遗留映衬,鸟迹书源远流长,价值不可限量。仓颉庙东去约百公里是司马迁祠。黄帝陵、仓颉庙、司马迁祠这三处由西到东一字排开的名胜,如一道隐形的人文雄关,屏护着南方三百余里处的长安。它们用文化树起的藩篱,教化和催生出的精神力量,护佑着长安乃至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