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译本让世界了解哲学社科中的中国中

▲田兆元在湖北随州炎帝陵进行田野调查。

▲◆宋代画像(作者佚名)盘古。

▲◆刘守华赴武当山进行田野调查。他创作的《中国民间故事史》一书被“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称为“专门研究中国民间故事史的第一本著作”。

▲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娲图。(均受访者供图)

▲◆《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一书封面的良渚玉器,上有神像图案。

日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拟立项名单,共有个项目入选。民俗学方面,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的俄文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由西安外国语大学翻译的阿拉伯文本双双入选。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主要针对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旨在深化中外学术交流和对话,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让世界了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项目文本以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等5种为主。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称“《中国民间故事史》作为专门研究中国民间故事史的第一本著作,它已经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间文艺学家刘魁立评价:“《中国民间故事史》一书,规模宏伟,取材丰富精当,思路开阔而深入,历史线索清晰……这确是一部弥补空白、具有开创意义、学术价值很高的科学著作。”

中国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象征与精神符号,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其本身就是社会历史的重要构成。《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阐述的中国神话的变迁史,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社会建构,以及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毋庸置疑,《中国民间故事史》《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都是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文化传承和传播价值的优秀成果,有助于国外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

民间故事反映人类掌控自身命运的历程

从前,有一个叫范丹的人,穷得连一升米也存不住。他便前往西天去问佛祖,自己能不能时来运转。旅途中,一家员外托他问,女儿怎么不能开口说话;路边小庙里土地公托他问,为什么多年不能升官;过大河时,大乌龟托他问,修炼多年为啥不能升天成龙。范丹走到西天见到佛祖,那里的规矩是问三不问四。他急他人所难,帮别人问清了三件事,便往回走。来到河边,告诉大龟,他不能升天是因为头上有24颗夜明珠压着,乌龟把夜明珠取下送给范丹,立刻升天成龙;范丹告诉土地公,他因左脚踏金、右脚踏银,所以不能升官,土地公把金银送给他,随后当上了城隍爷;范丹又来到员外家,女儿见他立刻开口告知父亲,“客人回来了!”范丹将佛祖的话转告员外,女儿见了亲丈夫自然会开口说话,于是,员外让范丹做了上门女婿。

范丹本为东汉人,桓帝时辞官不就,安于贫困,后被称为“范丹老祖”,但在民间故事《范丹问佛》里,他并非历史人物,而是乡野中的“穷小子”。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告诉记者,中国首篇《问活佛》故事刊于年7月出版的《妇女杂志》第7卷第1期的民间文学专号。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在编纂民间文学集成过程中所得新资料汇总,《问活佛》(也称“求好运”)广为流传,总共有余篇,分布全国、流行于20多个民族。可以说,“求好运”是汇合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丰富智慧和情感的故事,它集中表现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由屈从命运到逐步主宰命运的心路历程。就实际影响而言,“求好运”可与《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姻缘》等四大传说相媲美。

此类民间故事,刘守华小时候就听过。年,他出生在湖北仙桃一个乡村教师家庭,当地百姓最喜欢看戏、看皮影、说故事。幼时,有一次,他听老人们讲故事,忘了自己是站在板凳上,激动得手舞足蹈从板凳上跌了下来。

年,刘守华从洪湖师范学校毕业,保送进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钟敬文编著的《民间文艺新论集》,带给他理论启蒙。加之曾有下乡搜集洪湖革命歌谣的实践经历,年,刘守华写的《慎重地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刊于《民间文学》,极大地激发了他投身民间文学的热情。

大学毕业后,刘守华留校从事民间文学教研,正式开启民间故事的研究之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即使被借调到省教委从事中学语文课本编撰,他也没有忘记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从未放弃它”。

年冬,刘守华赴湘西参加瑶族盘王节和考察“女书”,在山路上遭遇车祸,头部和胸部受重伤以致休克,康复后,仍执着于故事学耕耘。去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刘守华故事学文集》(前五卷)就是他在民间文化潜心耕耘60余年成果的集中展现。

各国民间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古已有之

年开始,刘守华撰写的《中国民间故事史》先后由暨南大学着手翻译成英文、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着手翻译成日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着手翻译成俄文对外传播,另有学校在申报韩文版本的翻译。

“民间故事并非我们一国特有。以‘求好运’为例,19世纪初的《格林童话》开始,记录成文的各国异文已达余篇(不含中国),仅在芬兰就采录到篇,它被故事学家称为‘命运谭’,是一个世界性的巨大故事圈和口头文学经典之作。”刘守华补充道,唐代汉译佛经《贤愚经·檀弥离品》记载,一农民外出拜求端正王智判连环奇案,农民因代他人问难解困而获得好报,或许对中国“求好运”也产生过影响,并在后来的演进中逐渐本土化。

刘守华说,民间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古已有之,比如,印度民间故事伴随佛经流传到中国,日本约有一半的民间故事源于中国。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且亚洲国家之间具有文化共通性。

首先,人员来往直接促进民间故事交流,比如唐僧去西天取经。《大唐西域记》中有个狮子抢亲的故事,讲述了狮子和人的后代杀了自己的父王狮子后,被驱除出境,在另一海岛安家,于是有了现在的斯里兰卡(古称“狮子国”)。其次是宗教和战争。研究发现,元朝蒙古人西征,也将佛经故事和中国民间故事传入欧洲。最后,贸易往来,如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宋代,有个人去海外经商,遇到类似水桶的宝贝,将海水灌入其中就变成淡水。现代科学证明,这个被称为“海宝”的宝贝,其实是鲸鱼头骨,有过滤功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刘守华常年深入民间开展田野调查,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