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练鼎飞升开创了炼丹术

四、黄帝内经与丹道

1、黄帝练鼎飞升与炼丹术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上》: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河南灵宝现存一通《黄帝荆山铸鼎碑铭》的篆书碑,是唐贞元十一年(年)由袁滋书写的篆书,这通碑文在中国书法界享有盛誉,原文为王颜撰写。

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系唐代虢州刺史王颜撰文,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袁滋籀书。该碑碑首部分残缺,但碑身尚保存完好,碑文字迹多数清晰可辨。虢州刺史泰原王颜撰铭并序。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陈郡袁滋籀书。唐贞元十七年岁次辛巳正月九日癸卯。”碑阴亦镌刻有碑文,内容大致与碑阳类同,为楷书。此碑为现今国内发现的专为记述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碑铭,它较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前的石刻碑铭早多年,是目前国内研究炎黄二帝历史的重要史料。

碑文:

惟天为大,惟帝尧则之;惟道为大,惟黄帝得之。《南华经》曰:“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黄帝守一气,衍三坟,以治人之性命,乃铸鼎兹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原有为谷之变,铭纪铸鼎之神。铭曰:

道口神帝,帝在子人。大哉上古,轩辕为君。

化人以道,铸鼎自神。汉武秦皇,仙冀徒勤。

去道日远,失德及仁。恭惟我唐,元德为邻。

方始昌运,皇天所亲,唐兴兹原,名常鼎新。

《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故黄帝以道治世一百二十年,于鼎湖山白日升天,上登太极宫,号曰中黄真人。

几部著名的炼丹著作:

《云笈七签》:《云笈七签》是择要辑录《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北宋天禧三年(公元年),当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其他认为的精要万余条,于天圣三年至七年(~)间辑成本书进献仁宗皇帝。本书以“道”为首,以“验”为足,以“法”为主干还增加了“语论”和“内丹”两大内容。

《周易参同契》:《周易参同契》,是东汉魏伯阳所著,简称《参同契》,道教早期经典。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最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

《百字碑》:《吕祖百字碑》,唐末吕洞宾撰,又称《百字碑》,为五言20句诗歌,只有个字。内容简明深刻,讲述了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内景、效验等。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山海经·西山经》: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mì)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锺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于锺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