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拥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上古时期轩辕皇帝起,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着数不清的奇迹和神话,虽然他们的身影如今已经消失不见,但他们留下的痕迹却始终流传。
相传,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中,沉眠着一条巨龙。这条巨龙蜿蜒盘曲,跨越神州大地,构成了九州的龙脉,千年来一直滋养着生活在脊背之上的人们。
在这条龙脉上,有着三座皇陵,这三座皇陵每一座都非比寻常。即使放在历朝历代的皇陵中,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最重要的是,这三座皇陵,一个不敢挖,一个不能挖,一个挖不开。
这三座皇陵分别是不敢挖的秦始皇陵、不能挖的黄帝陵寝,以及挖不开的九嵕(zōng)山乾陵。
三座皇陵均坐落在陕西境内,分别位于西安、延安以及乾县,它们每一座都有着非比寻常的地方。即便已经历经千年,我们至今仍然没有对它们进行彻底的研究和探寻。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不敢挖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现在的技术条件还不能满足发掘需求,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贸然对秦始皇陵进行挖掘工作,只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和后果。
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有着“祖龙”之称。他在位时期完成了一统中国的千秋大业,并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是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
在事死如事生的古代,这位千古一帝的陵寝,自然也会不同凡响。秦始皇陵的修建前后耗时39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设计完善、规模庞大的皇帝陵寝,开后世皇陵之先河。
据千百年的传言称,秦始皇在修建陵寝时,希望能够在地下复制出大秦江山,因此在地宫中,有着大量由水银构成的江河湖泊,而秦始皇的棺椁,就在其上漂泊,如同生前一般,巡视着大秦各地。
除去水银构成的江河湖泊,陵寝中还有着众多的兵马俑,它们象征着秦国的军队,以这种方式在地下继续为秦始皇征战四方,开拓疆土。
公元前年秦始皇逝世,翌年葬入陵寝地宫,从此之后关于秦始皇陵的传说便一直在民间流传,直至今天。
上世纪七十年代兵马俑被发现后,秦始皇陵也随之重见天日。不过虽然发现了这座帝陵,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也没有打开秦始皇陵的地宫,这是因为这座帝陵的结构和设计还未被摸清。
而且秦始皇陵内部还有着大量的陪葬文物,如果贸然发掘,必定会对这些文物造成损害,年发掘万历皇帝定陵,导致大量文物被损坏的教训还历历在目,自那以后我国就颁布了规定,不再主动发掘帝陵。
另外,秦始皇陵的规模十分庞大,地宫之上的封土深不可测,这给专家的勘探和测绘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日,我们依旧没有揭开秦始皇陵的真实面目。
黄帝陵
然后是不能挖的黄帝陵,如果单纯的从发掘工作的难易程度来评判的话,黄帝陵的发掘难度是要比秦始皇陵简单的,但是黄帝是何许人也?是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初代祖先,其身份地位不言而喻。
如果说秦始皇陵是我国自先秦时期以来,两千余年帝陵的代表符号,那么黄帝陵就是上下五千年以来,整个华夏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代表符号。这样的一座陵寝,怎么能够开挖?
黄帝陵又称“桥陵”,相传在黄帝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桥山建立起陵寝。
从夏朝起,一直到清代,历朝历代均将黄帝作为祖先进行祭祀。秦汉时期,刘邦命人在桥山西麓建立起“轩辕庙”,作为祭祀黄帝的专用场所。
黄帝陵在正史中的第一次记载,是在汉武帝时期。据记载汉武帝在公元前年,从北巡归来时特地来到桥山,进入庙宇祭祀黄帝,此后历代帝王均对桥陵进行过修缮和增设。
唐代宗李豫在桥陵种植柏树一千余棵并大修土木;宋仁宗赵祯同样栽种柏树,并抽调三户人家专程在桥陵守护;明太祖朱元璋也曾修缮黄帝陵庙并设立“护陵官”一职。
步入现代后对于黄帝陵的保护更加完善,所以这样的一座陵寝,别说挖掘了,就算怎么保护都不为过。
乾陵
最后一个挖不开的乾陵,坐落在九嵕山上。除了乾陵外,几乎所有的唐代皇陵均是依山而建,或者直接以山为陵,所以其发掘难度并不在秦始皇陵之下。
相比于秦始皇陵和皇帝陵,乾陵的地位要相对逊色上不少,但是它也有着独特的地方。
乾陵规模庞大,有着巨大的陵区,陵寝中有着不计其数的奇珍异宝,自然会引来非法者的盗掘,不过由于乾陵依山而建,其真正的地宫入口始终没有被找到。
即便是在民国时期,孙连仲用炸药炸开墓道,也没有找到地宫的入口,所以乾陵内的众多文物应该是保存了下来。
但也正是因为乾陵依山而建的特征,使得我们一直没有发现真正的入口所在,再加上整座陵寝位于山上,天然具有难以发掘的特性,所以即使是我们有心想要发掘,但也有心无力。
综上而言,这三座帝陵在所有的帝陵中占据着特殊且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主人生前的经历,更是因为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意义以及文化符号。
在这三座陵寝中,秦始皇陵和乾陵被发掘的可能比较大。如果未来的技术条件成熟,能够满足发掘的需求,这两座帝陵将很有可能会被打开,届时这两座帝陵的真实面目就会出现在众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