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析城山东南有一道南北走向的山岭,长数十公里,一直绵延至黄河小浪底,是横河与杨柏的界山,俗称大乐岭、大落岭、待落岭等,岭高林密,风景瑰丽,民谣赞曰:“金秋川银柒岭,骑马射箭大落岭。木沐坪小阳城,好地场赛北京。双合寨上坐朝廷,前后杨柏似天津。”岭上有一处宽阔地,可排兵布阵,跑马射箭;岭上建有山神庙,女娲造人的遗存娃娃崖也在这里。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华仁葵教授研究认为,黄帝的真身墓地昆仑峤山其实是在这道岭上。
待落岭双河寨年,华仁葵教授团队在为济源做一个项目时,无意中发现,现用现代卫星遥感技术拍摄的析城山及其东南部向南延伸的待落岭山脉,酷似一条栩栩如生的神龙:昂首于圣王坪,现身于大罗岭,藏尾于黄河三峡。圣王坪是龙头,清澈晶亮的瑶池是龙水汪汪的眼睛,盘亭列嶂是西龙须,大罗岭是龙身、龙脊。仔细审视这条龙,龙头、龙眼、龙须、龙角、龙鬃、龙身、龙爪、龙尾等俱全,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专家论证认为,析城山连同待落岭是中华神龙的原型山体,中国大众文化学会还特意授牌成立了“中国大众文化学会阳城中华龙文化研究基地”,以推动析城山中华神龙原型山体的深入研究。
析城山大罗岭龙形地貌
大约从年前后开始,我国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华润葵,中国先秦学会顾问、河南科技大学教授蔡运章,四川师范大学教授伏元杰,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晓东,原《山西晚报》总编、山西省文史馆馆员姚剑等数十位海内外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相继发文著书,认为阳城析城山是失落数千年的远古昆仑丘,并且多次在报告和文章中指出,大乐岭、大落岭、待落岭的叫法、写法属于民间讹传,正确的叫法、写法,应该是“大罗岭”。
为什么应该是“大罗岭”呢?因为“大罗”与道教关系密切。先了解一下“大罗”的内涵。“大罗”一词在古代诗咏中屡见不鲜,隋代有歌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唐代王维诗《送王尊师归蜀中拜扫》云:“大罗天上神仙客,濯锦江头花柳春。”晚唐李商隐诗《留赠畏之》之一:“空记大罗天上事,众仙同日咏《霓裳》。”清人赵翼《石庵相公挽诗》:“才送还朝数月前,俄惊仙驭大罗天。”大罗即“大罗天”,大罗天乃道教三清天之最高最广之天。道教著作《九天生神章经》的“三元”思想赋予三清天以无先、无上的意义,居于天界最高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和《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等所阐述的三十六天说,称三清天之上弥盖大罗天。在道教理论中,大罗天为三清天之最高层,是三清尊神所统御的最高天界。由此可见,“大罗岭”与道教关系甚为密切,而称作大乐岭、大落岭、待落岭则不知所云。
析城山乃伏羲王都昆仑丘、商汤祷雨圣地,与道教渊源有自。南宋道士吕太古、马道逸所集道教经典《道门通教必用集》之《职佐篇》所引唐代道经《混元图翼》载:“伏牺(即伏羲)为太一真君,神农为南极真君,轩辕为中黄太帝,少昊为太虚真君,帝喾为太玄真君,颛顼为北宫真君,帝尧为太微真君,帝舜为太极真君,夏禹为紫庭真君,殷汤为北玄真君,武丁为紫微真君,阳甲为苍元真君,文王为太虚真君,武王为太平真君,康王为太华真君,穆王为九元真君,汉高皇为北帝宾友,文帝为通玄真君,景帝为太一真君,宣帝为紫华仙伯,武帝为玄成真人。凡诸神圣睿哲之君,皆证清高崇峻之位,曳裾八极,腾景九天。”
“伏牺为太一真君”“殷汤为北玄真君”,析城山自古便是道教圣地,有人认为析城山极有可能是自南朝以来不知所踪的道教名山西城山,限于篇幅本文不作深入探讨。析城山上至今遗存有数百座道士墓,墓额刻着“仙界”“夸鹤归来”等文字;析城山东南隅草腰口外星宿洞口,刻于北宋“崇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的“元本是杨道人洞”等刻字,见证着当时道人众多,坪中住不下,需要在周边寻觅洞龛居住,又担心被人挤占,需要刻字以示“此洞有人”的盛况。由此看来,在古人心目中析城山昆仑丘确乎是心目中的“仙界”“天堂”,是最高天界。既然如此,所谓待落岭确实应该称作大罗岭,才能与之匹配。
前两年,笔者在横河镇银河村一座古庙调研时发现一通古碑上依稀有“大罗”字样,可惜看不真切。前些日子,金石研究会的朋友前往调研,通过下功夫清理,碑面字迹清晰显现。这通刻于清乾隆五十四年()的石碑,开头便写到:
本邑析城之南南门河,古有一岭名曰黄沙岭,山连析城之来脉,左右有大罗、敖背(即鳌背)之旋拱,山环水绕,形势轩昂,堪为龙盘虎踞之地。
这下豁然开朗了,原来所谓的待落岭本来就是“大罗岭”!在多年前的清乾隆时期,人们原本是把这道长长的山岭称作“大罗岭”,并且也写作“大罗岭”的。可惜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或因为不明就里,再加上语音讹变,渐渐地讹传、讹写成了大乐岭、大落岭、待落岭了。既然有此古碑印证,那就希望从此以后,能够回归其本来名称,或读或写,都统一为“大罗岭”吧。来源:史志晋城
发布:中国经贸融媒体中心
责编: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