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史上阪泉和涿鹿之战,谁赢谁输尧舜禹时

中国神话史上有两次有名的战役,这两次战役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物种繁衍,是华夏祖先争夺血脉传承的大战。你知道分别是什么战役吗?

尧舜禹时代“公天下”的禅让制,一直被后世广为传颂,但却有史料记载,认为这并非真实情况,而是有意为之的编造和篡改。那么,真实情况到底又是什么呢?

OK,闲话少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远古时代的那段神话传说和历史吧。

炎黄二帝

中国人号称是“炎黄子孙”,那么,黄帝和炎帝是什么关系呢?

一种传说称,炎帝和黄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的父亲是少典,母亲分别是有蟜氏和有登氏。

但也有学者认为,在母系氏族时期,炎帝和黄帝只是两个部落首领,没有血亲关系。

黄帝生于河南姬水,故姓姬,名轩辕,集军事家、科学家和法师于一身。

炎帝生于陕西姜水,“以姜水成”,故姓姜,名榆罔,是神农氏部落的第八任帝君。

黄帝和炎帝之间,具有决定性的一场战役是“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

据文献记载,两个部落为了夺取这次战争的胜利,都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他们不仅调动了本部落的全部力量,而且也联合其他部落作为盟军。

开战后,黄帝率领“熊、罴、狼、豹、貙、虎”六部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列开阵势。

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先发制人,以火开攻,使得轩辕城外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黄帝部下的应龙,用水熄灭了火焰,部族勇士们奋勇当先,冲锋陷阵,大挫炎帝阵脚,将其赶回阪泉之谷。

在阪泉河谷中,皇帝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施,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应战。

黄帝在这场战争中,经“三战然后得其志”,大规模的战役一共进行了三次,取得了胜利。

阪泉之战以后,黄帝、炎帝连同分别从属于他们的一些部落结成联盟,确立黄帝的领导地位,拉开了英雄时代的帷幕。

阪泉之战中获胜的黄帝,带领着炎黄统一后的大部落向南挺进,率军渡过黄河,进入到了九黎部落所在的涿鹿,随之而来的,是神话史上另一场有名的大规模战役——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

九黎部落首领蚩尤,指挥天师,布置了滚滚的浓雾,将黄帝的士兵都困在了里边。

黄帝请来了天神,在天神的指导下发明了指南车,帮他的部队辨认出了方向。

风神雨神帮助蚩尤,使得风雨大作,波浪滔天,而黄帝则请来了旱魃,旱魃过处,炽热燎烧,风雨皆消。

黄帝又与蚩尤在冀州之野转战数十次,才将其擒捉,并命令应龙将蚩尤斩杀于中冀、凶黎之丘。蚩尤死后,九黎部落残余民众向南迁居,成为了后世苗族的祖先。

于是,黄帝统一了中原地区,并建立了王朝,后人都自称为黄帝的后裔。

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

黄帝时期有很多的发明和创造,都算在了黄帝的身上。例如:

皇帝教会人们用泥土或石头建筑房屋,用兽皮制作衣裳;

黄帝发明了车船,使得人们可以利用工具开辟更远的疆域;

黄帝制定了井田制度,使得人们耕种更加方便;

黄帝发明了政法和弓箭;

黄帝制定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除黄帝之外,当时还有不少人物也对人类的文明作出了贡献。

皇帝的正妻叫嫘祖,她发明了养蚕、抽丝,被称为纺织业的祖师。

皇帝还有几个大臣,各自都有发明创造。

仓颉,发明了文字。

隶首,发明了算术。

容成,发明了历法。

值得一提的是仓颉造字。据说,这是仓颉是在看到了爪印和蹄印之后产生的灵感。在仓颉发明文字之后,“天雨粟,鬼神啼”,也就是说,天上下稻谷,鬼神都哭泣,可见文字在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史上的重要意义。

黄帝一生热爱巡游,他在岁时到了一个叫桥山的地方,并在山下铸了一个很大的鼎,这时,突然天现黄龙,盘旋而下,之后载上黄帝,把他接到了天庭里去了。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留下来的衣服埋葬于桥山之下,即现在的陕西“黄帝陵”。

作为炎黄子孙,人们同样也纪念炎帝,在山西高平市城东北的庄里村,建立了“炎帝陵”。

尧舜禹的时代

自黄帝始,进入了“五帝时代”。

“五帝”,即五帝时期的五位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尧、舜、禹时期,属于“五帝时代”的末期,此时的中原已经逐渐走向了繁荣和强大。此时,部落联盟首领的选择,是由各部落首领一起选举产生的。

尧在走入暮年之时,召集四方部落首领,前来商议继任人选的问题。

有人提议让尧的儿子丹朱继位,而尧认为,丹朱品行欠佳,并不赞成。

有人推荐负责水利的共工,尧又认为共工表里不一,也不赞成。

后来部落首领们就一致推选平民的舜。

尧要考察舜的品行,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还分给了舜很多的食物。

舜的后母和弟弟因为妒忌,三番五次地意图要谋杀舜。

有一次,舜正在修补粮仓的顶棚,突然粮仓着火了,连下粮仓的梯子也不见了,舜只好手拿遮太阳的笠帽,把它当作降落伞,从粮仓上跳了下来,才算逃过一劫。

还有一次,舜到井下去干活儿,井外的人突然向下扔石头,要把井填上,眼看舜就要葬身于井底,却没成想,在井底旁还有一个地道通向地面,舜才得以脱险。

话说“有王气之人,上天都在庇佑他”,看来此言不虚。

另外,舜可能是拥有重瞳的人,据史料记载,“舜目盖重瞳子也”。

所谓重瞳,即一个眼睛里面有两个瞳孔。

在中国的相学体系之中,重瞳一直是一种特别贵气的相貌,号称王侯将相之貌。史载的这句话,作为舜神异性的记录,在民间广为传播。

虽然舜的家人对他都不友善,但是舜却还一如既往地对待家人。

经过了一番考察之后,尧认为舜的品德适合做部落联盟首领,于是就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这就是有名的“禅让制”。

在舜当政晚期,中原地区洪水泛滥,主持水利的姒鲧因徒劳无功而被处死,他的儿子禹继承父业,继续总理治水的事务。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办法,不是堵,而是疏。大禹指挥开凿龙门,使黄河可以流向大海,不再在内陆里泛滥。又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大禹成功治理了洪水。

大禹在治水中,还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成为后世中国官员为政的典范。

令人怀疑的禅让

大禹治水,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但在舜之后是不是禅让,却是值得怀疑的。

史书中记载,舜是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的,既然如此,那么舜就该安然让权,颐养天年才对。

然而,史书中说,舜在岁的时候,他“决定”一个人去南方过蛮荒的生活。

可是当时除了黄河流域之外,南面是相当荒凉的,甚至可以说是人迹罕至的,舜南巡的目的又是什么?

再说,舜此时已经不是部落首领了,要南巡的,难道不该是禹吗?

不出意外地,舜死在了九嶷山苍梧郡,这地方与舜生活的陶寺相距了多里。

这也就是说,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很可能并不是和平传递的,而是充斥着阴谋和夺权。

另外,在古籍《朱书纪年》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

《竹书纪年》中,如此描述尧舜禹的禅让: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意思就是,尧在晚年的时候,德行和能力逐渐衰落,被舜囚禁在平阳,帝位也被舜夺走,舜还把尧的儿子丹朱也控制住了,使这父子二人不能见面。

如此看来,尧舜之间的权力传递并非是那么美好的禅让,而是权力的争抢。

在《韩非子》中,对于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也有着更加直白的描述: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zhe(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或许,历史的真实,并非是尧舜禹禅让的美谈,而是强行的夺权。毕竟,在远古时期首领之位的更迭中,只有尧舜禹三人是没有血缘关系的。

回首历史,搜寻祖先的来时之路,才会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清未来,珍惜现在。

华夏史海茫茫,星河灿烂,与君当共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