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黄帝打败了炎帝,随后两人联手战胜蚩尤,黄帝更是被尊为五帝之首。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叫黄炎子孙或者黄帝子孙,而要叫炎黄子孙呢?
炎黄二帝这一点从《史记》中就能得到答案。《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轩辕在的这个时代,神农氏已经衰败了,无力去管控天下诸侯。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其中蚩尤最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从这里可以看出,炎帝神农氏其实是轩辕之前的部落老大,是前代统治者。以先来后到的顺序,也该是炎帝在前。
炎帝神农其次,有史料表明,炎帝与黄帝两个部族,实际上在远古时代是一家。据《国语晋语》: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少典是伏羲和女蜗的儿子。炎帝先祖是他的长子,而黄帝先祖是他的次子。得到王位的是长子炎帝先祖这一脉。大哥在前,小弟在后,从这一点上炎帝在前也不为过。如果说这两点还缺乏说服力,那么最后一点就尤其重要。因为黄帝打败的并非神农。
阪泉之战传闻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首领姜石年遍尝百草,发明刀耕火种,教化万民耕种,因此得尊号“神农”。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传位五百三十年。黄帝打败的,实际上是最后一任炎帝,也就是炎帝姜榆罔。
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个循环,历代王朝中,初代往往英明神武,后面就一代不如一代。炎帝政权也不例外,传到姜榆罔时,天下各诸侯已经动乱不堪,难以管控。于是轩辕开始操练士卒,征讨诸侯,谁不服就打,乖乖听话的就好好安抚。最后通过阪泉之战击败了炎帝姜榆罔。再与姜榆罔一起,通过涿鹿之战击败蚩尤。战后,轩辕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这种益虫,是为土德之瑞,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黄帝封禅演出轩辕称帝后,姜榆罔被降为诸侯,封在洛水卢氏城。但姜榆罔不肯受封,就与家人迁居江南,后定居于湖南茶乡干起神农氏的老本行:以医为业,救死扶伤。20年后姜榆罔病逝,当地百姓感念他的美德,仍以帝王之礼将他厚葬。
湖南炎帝陵总的来说,炎帝政权在黄帝之前,从正统性来说应该在前。而且中国人自古讲究功德,神农教化万民、亲尝百草。这种活亿万人的功德,值得被所有人牢记,并将他摆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