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连载28三皇五帝如何而来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m.jpm.cn/article-122749-1.html

虽然中国传说中的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然而三皇五帝开始的时间虽早,但是其相关文献出现的时间却比商周的帝王要晚,在商代甲骨文、西周的金文中都找不到三皇五帝的记载,三皇五帝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代成书的《周礼》一书,其《周官·春官·外史》章曰:“掌三皇五帝书”,但并未指明三皇五帝是谁。而在三皇五帝中,排在后面的五帝来源说法的出现时间还早于前面的三皇。

三皇五帝

五帝最早是五位天神,早在周朝时,人们就以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其中,昊天上帝为自然上帝,即苍天;五方上帝则在东、南、西、北、中五方辅佐昊天上帝,又称五行帝,分别配五行五色,金木水火土、白青玄赤黄,白帝金德、青帝木德、玄帝水德、赤帝火德、黄帝土德,五帝下有五行神兽,分为东方木之青龙、西方金之白虎、南方火之朱雀、北方水之玄武、中央土之黄龙。后来司马迁著作《史记五帝本纪》将黄帝、颛顼、尧、舜列为人间五帝,成为现在五帝最常见的说法。

三皇的分名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李斯等人奏议:“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后来泰皇多改称为人皇,《史记三家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五行大义》则载:“天皇太帝曜魄宝,地皇为天一,人皇为太一。”在这里三皇与五方上帝一样是三位天神。

对于人间三皇是谁,西汉伏生学派的《尚书大传》中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其中三皇之首的燧人氏,是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在《韩非子五蠹》中详细记载了他在发明巢居的有巢氏之后称王天下的事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燧人氏

燧人氏之后才是伏羲氏,伏羲氏又称庖牺氏,《史记补三皇本纪》载:“庖牺氏(伏羲),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甘肃天水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

伏羲氏

《尸子君治篇》载:“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等到“伏羲氏没,神农氏作”,因“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教民农作,故谓之神农也”。(《白虎通义》)燧人、伏羲、神农也成为三皇最早的人选。

但三皇人选到了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中又变成“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或曰伏羲、神农、祝融也。”在这里三皇的说法又多出一个祝融氏,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和水神共工对应,在宋代刘恕《通鉴外记》则将“伏羲、神农、共工”列为三皇。祝融与共工两人水火不容,据《史记补三皇本记》载:“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然后才有女娲补天的故事。

女娲补天

在汉朝时期,三皇说法一直不统一,东汉《潜夫论五德志》道:“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其中伏羲在各种三皇说法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虽然伏羲在传说中的年代非常早,但有关伏羲的记载出现的时间却比黄帝、神农晚,伏羲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庄子》一书中,而且伏羲的身份时而为人,时而为神,在古帝王序列中伏羲排序位置不定,如《庄子·胠箧》曰:“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犠氏、神农氏。”在这里伏羲氏还排在轩辕氏黄帝之后。

其实不仅是伏羲,在先秦时期,有关上古帝王的序列的排名都大不相同,从伏羲到炎黄,乃至尧舜禹之间的排名都常有变化。为此,西汉末年的刘歆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与五行相生的原则为依据,创作《世经》一文,为上古帝王排序,其内容记录在《汉书律历志第一下》中:

《春秋昭公十七年》:“子来朝,《传》曰昭子问少昊氏鸟名何故,对曰:‘吾祖也,我知之矣。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吴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言郯子据少昊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黄帝,上及太昊。稽之于《易》炮(庖)牺(伏羲)、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

太昊帝《易》曰:炮(庖)牺氏之王天下也。”言炮(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作罔(网)罟以田(畋)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庖)牺氏。《祭典》曰:“共工氏伯(霸)九域。”言虽有水德,在火木之间,非其序也。任知刑以强,故伯(霸)而不王。秦以水德,在周、汉木火之间。周人迁其行序,故《易》不载。

炎帝《易》曰:“炮(庖)牺氏没,神农氏作。”言共工伯(霸)而不王,虽有水德,非其序也。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

黄帝《易》曰:“神农氏没,黄帝氏作。”火生土,故为土德。与炎帝之后战于阪泉,遂王天下。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曰轩辕氏。

少昊帝《考德》曰:少昊曰清。清者,黄帝之子清阳也,是其子孙名挚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金天氏。周迁其乐,故《易》不载,序于行。

颛顼帝《春秋外传》曰:少昊之衰,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重黎。苍林昌意之子也。金生水,故为水德。天下号曰高阳氏。周迁其乐,故《易》不载,序于行。

帝喾《春秋外传》曰:颛顼之所建,帝喾受之。清阳玄嚣之孙也。水生木,故为木德。天下号曰高辛氏。帝挚继之,不知世数。周迁其乐,故《易》不载。周人禘之。

唐帝《帝系》曰:帝喾四妃,陈丰生帝尧,封于唐。盖高辛氏衰,天下归之。木生火,故为火德,天下号曰陶唐氏。让天下于虞,使子硃处于丹渊为诸侯。即位七十载。

虞帝《帝系》曰:颛顼生穷蝉,五世而生叟,瞽叟生帝舜,处虞之,尧嬗以天下。火生土,故为土德。天下号曰有虞氏。让天下于禹,使子商均为诸侯。即位五十载。

伯禹《帝系》曰: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夏后氏。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

如此刘歆就排除了“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共工氏”等诸多传说中的上古首领,将上古帝王按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列为: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尧、虞帝、夏禹。而排名首位的太昊,刘歆则认定他就是伏羲氏。

然而在先秦的典籍[1]中并未将太昊与伏羲视为同一人。相比之下,太昊出现的记载时期更早,且多记载在《左传》等正史中,地位更高;伏羲则多出现在诸子百家之言,在古帝王序列中有时排在黄帝之前,有时又在禹、舜之后。在传说中太昊是东方祖神,地处华东,而伏羲出生地成纪却在西北甘肃天水,两地相差万里。刘歆是最早提出伏羲就是太昊的学者,他的著作《世经》根据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理论,按五行相生之序,首为木,帝王应从木德始,木属东方,太昊是东方之君,象征木德,所以是最早的上古帝王。而“炮牺(伏羲)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刘歆从其五德终始理论出发,将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伏羲与太昊合为一体,作为古代帝王世系之先。其后班固在《汉书》中承袭其说,在《古今人表》中将上圣人从黄帝推至伏羲,后世史籍皆采此说,至此,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

太昊伏羲氏

西晋的皇甫谧在刘歆《世经》的基础上,著作《帝王世纪》将三皇定为:“伏羲、神农、黄帝。”最早为伏羲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凡女娲氏、有巢氏等十五世,皆袭伏羲制度,故虽为皇而不自为一代,其后神农氏立传八世,再到黄帝。皇甫谧认为三皇顺序代表三皇时代,而不是三个皇帝的顺序,女娲氏属于伏羲氏时代,所以不能列为三皇。由于黄帝被列为三皇,所以《帝王世纪》排列的五帝世系也与《史记》有所不同,原本五帝之首的黄帝变成了黄帝的儿子少昊,五帝的人选则变为:少昊帝青阳氏、颛顼帝高阳氏、喾帝高辛氏、尧帝陶唐氏、舜帝姚虞氏。

后来北周的孔颖达为《尚书》作序,认同《帝王世纪》的说法,写道:“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常言道也。”因为《尚书》为官学正统,《尚书序》的说法也被后世史籍所采用。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成为后世的正统说法,包括《三字经》也从此说:“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早的三位帝王。三皇五帝顺序确认了,原本先天祭祀的五方上帝的人选也确定下来,三皇和五帝中的前两位成为五方上帝人选,即东方青帝伏羲、南方赤帝神农、中央黄帝轩辕、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颛顼,人们相信其死后为神,辅佐昊天上帝统治五方。

五方上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