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云#宅在家里云旅游之黄帝陵
作为黄陵人,去过、串过、进过无数次黄帝陵,每次都是陪客人,近日无事给自己放假,带着朝圣的心游览人文胜地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御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上。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因为,沮河水由西向东呈U形绕此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曰桥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桥陵。《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清人顾祖禹在其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清代毕沅更于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
如今,黄帝陵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轩辕庙在桥山山麓,而黄帝陵则在桥山之巅。
先参观轩辕庙,其主要建筑有庙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和祭祀广场及祭祀大殿。进入庙院山门,轩辕黄帝手植柏首先映入眼帘。位于轩辕庙门内左侧2米处,传说是黄帝亲手栽植。古柏苍翠健旺,树干略向南倾,树高19.3米,胸径11米。当地谚语称“七搂八扎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七个人手拉手搂不住,还剩八扎半,况且有疙瘩的地方尚未计算在内。实为群柏之冠,号称“世界柏树之父”。
黄帝手植柏之北为诚心亭,即原来的过亭,为历代祭祖之人整理衣冠、平静心情、致备祭品之处。屋顶为歇山顶,所施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亭四边无墙,阑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明间南北两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补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两副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亭前东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诚心亭文字简介:“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
在诚心亭西侧,方台上有一天然巨石,石面图案酷似一人在追赶太阳,正合我国古代传说的“夸父逐日”,故俗称夸父石。
其前方大石上有一双巨大的脚印,据说是黄帝的脚印,凡是来黄陵县谒陵拜祖的人,几乎都要到轩辕庙院内看一看黄帝的脚印。看的人总爱把自己的双脚,放在黄帝脚印上试一试,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踩着黄帝的脚印前进。”只是现在脚印用玻璃板盖起来保护,不准上前踩了,于是游人就往脚印上丢钱,寓意祈福保平安。
庙院内最主要的建筑是“人文初祖”殿,初建于明朝,后代屡有修缮。门额上悬挂着程潜先生于年祭陵时所题写的人文初祖四个大字。东侧为碑廊,西侧为接待室和文物展室其风格多为明代歇山形建筑。庙内共存放古今石碑五十余通。这些石碑有北宋以来的“御制祝文”、名人题咏和重修碑记,包括孙中山、将中正、毛泽东的诗文、题字和祭文。由江泽民、李鹏为黄帝陵整修工程的题词以及董建华亲笔题写的“香港回归纪念碑”也赫然立于庙内,给这座千年古庙增添了时代气息。
位于轩辕庙正殿前西南侧的那株高大古柏,人称挂甲柏,又称“将军柏”。传说汉武帝元封元年(前),发动十余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路过黄帝陵,便上山拜祭黄帝。在祭拜之前,汉武帝将其战袍挂在这棵柏树上,以示庄重肃穆,故后人称其为“挂甲柏”。轩辕庙大殿之北,便是新建的祭祀大殿。两侧黄旗招展,大殿天圆地方,气势恢宏。祭祀大殿中间有个圆形天井,意为天,天圆地方。快照人员介绍着如何双手举起,做撑起一片天之态,挺有意思。
从轩辕庙出来,去桥山上的黄帝陵。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陵冢有所加大。沿登山大道向上攀登,越过轩辕庙一公里许,有条通达黄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年以前的神道为石头铺就。共级的台阶,途中有道弯4处。登陵道由陵道和神道两部分组成,陵道采用形断而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构建,共个台阶。沿登陵道拾级而上,两侧古柏参天,翠色长驻。在距黄帝陵约米的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间竖立的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
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但行至此处,均下马落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恭行至陵前。现代人虽不骑马坐轿,多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园,亦须恭敬肃然;乘车上山者,同样也须在此下车,以示敬意。陵道尽头,便步入陵园区。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从东门进入陵园区,有一棂星门,门两旁是仿制的汉代石阙。
我是从西门进入的,步行数步,左侧是一座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滇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汉元封元年,《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帝刘彻勒兵十余万号称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归途经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同时为使自己长寿成仙,又令18万兵士于此起土筑台,后人因此称此台为祈仙台。越过汉武仙台,登上桥山之巅,便是黄帝陵冢。
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面南,高3.5米,周长48米,面积约平方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直径为16米。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
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这里乘龙升天的。升天时,人们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再前原有一古碑,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系陕西巡抚毕沅于清乾隆四十一年所立,碑石已佚失。陵墓后后人修建了塔楼,登临其上,整个黄陵县的景色尽收眼底,四周绿山高低环绕,风吹云动,投影在绿水青山上,厚土民居,祥和安逸。呈现出一幅“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