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故事树梢上的宁夏印象行走在宁夏古

开栏的话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生动了初冬崭新的清晨。

此时此刻,也许你是在寒风里守护了一夜小区的保安大叔,正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向温暖的家;也许你是一位护士,正用如花笑颜迎接一个啼哭着的新生命;或许是一个整夜未眠的科技工作者、一个工匠、一个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长者的小学生……无论你是谁,无论多普通,只要你的存在正在让世界变得美好,你就是这个冬日最美的风景。

而我们,正坚定地穿越互联网重构传播格局带来的迷茫,用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用脚下的泥土,心中的情怀,坚定地聚集在这里,就像蜜蜂追逐花朵、草木眷恋阳光一样,因你而来,为你而书。

星光为夜空璀璨,大海因珍珠丰润。我们收集时光,追逐美好,打捞珍宝,我们把你的故事、他的故事、她的故事积土成山、聚沙成塔,汇聚成“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宁夏故事、中国故事。

易卜生说: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置身于伟大的新时代,我们唯有怀揣理想,追逐光亮,无论是英雄史诗,还是平民梦想,都将被我们记录,并终将记录下我们。

“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这是人们对胡杨的赞颂。

铮铮铁骨千年铸,郁郁古树万年青。像胡杨一样,古树名木不仅是“活化石”,见证着沧桑岁月,也是一个区域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一个个活着的历史坐标,是一个个有生命的地标。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古树名木众多。陕西黄帝陵内轩辕柏历经余年的风霜,被称为“世界柏树之父”;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内的将军柏也有岁,堪称“华夏第一柏”,被誉为“活着的文物”“稀世珍宝”。

那么,宁夏有什么古树名木呢?它们又有怎样的故事?

两棵老榆树 一段故乡情

复生榆 均资料图片

位于宁夏南部的西海固虽然曾经“贫瘠甲天下”,但这里却是中华民族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早在西周时期,这里便是官家养马场,也是西周与西戎对抗之地。

这里,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部,历史文化遗存丰厚。这些文化遗存中不仅有古墓、古城,还有一棵棵古树。据悉,这一地区是宁夏古树名木最为集中的地区。

这里有多少古树名木,没有人知道。最古老的树有多大年龄,也没有人知道。但是,在已知的古树名木中,每棵树都有故事。

海原县就有两棵有故事的老榆树。

早就听说海原县三河镇团庄村有棵老榆树,树龄高达余岁,号称“宁夏第一树”。

带着好奇,记者来到团庄村。还没进村,远远望去,一棵高大的榆树便夺目而来,巨大的树冠像一把大伞撑在空中。

“据说这棵榆树有余年的历史了,是宁夏最老的树。”曾在固原市林业局工作、现年71岁的贾仁安一直热衷研究古树名木,还曾出过一本关于固原市古树名木的书。说起这棵老榆树,贾仁安滔滔不绝。

虽然已有余岁,但这棵老榆树依然枝繁叶茂。记者目测,树高约20米,树冠覆盖达多平方米,胸围有2米多,在离地面1米多高的地方,均匀地分成四枝,向四个方向生长,形成了一个圆形树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树是复生后的,只有多年的历史,但它的根是年前的根。”贾仁安说,所以人们叫它“复生榆”。

“‘复生榆’有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贾仁安告诉记者,过去,当地农民都把这棵老榆树视为“神树”。

相传年前,这里就有一座叫双凤山的庙,庙里的僧人栽下了这棵榆树。到清乾隆年间,三河镇一代灾害不断,人们都认为是这棵老榆树幻化为妖,祸害一方。于是便把这棵有几百年树龄的老树从桩基部砍伐。没想到,第二年一枝枝嫩苗又从树桩上生长出来,几十年后竟然与原树长得一模一样。

上个世纪70年代,团庄村在修建仓库时准备将这棵榆树砍伐作木料。村民听说后,纷纷捐出自家的木料替代这棵树,将老榆树保护了下来。

如今,这棵“复生榆”已被当地林业部门列为国家一级古树名木,保护了起来。

和“复生榆”一样有着传奇故事的,是一棵同样生长在海原大地上、有着多年树龄的榆树——“将军榆”。

记者走进海原县海城镇五原村,一棵高20余米的大榆树巍然屹立,树冠巨大,甚是壮观。

为什么叫“将军榆”呢?

年,后来担任过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张元和出生在海原县。少年时期,张元和为了逃避国民党政府抓苦役,曾多次跑到五原村,每次都藏身于这棵榆树上,躲过了抓丁。年,红军西征路过这里的时候,年仅16岁的张元和毅然参加了红军,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 ,从一名少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部队指挥员。他先后6次负伤,曾荣获八一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元和先后四次回到家乡,看望亲人。每次,他都会在这棵榆树下凝望许久,合影留念。4年7月,老将军最后一次回家乡时,还向家人们讲述了这棵榆树的光辉历史,并和大家在“将军榆”下留下了最后一张合影。

如今,五原村村民已将这棵“将军榆”视作革命文物、活宝贝保护了起来。

 一棵大柳树 清代两名臣

董公柳

左公柳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清代人杨昌浚对清代名臣左宗棠率湘军去新疆戍边,沿途栽植柳树这一业绩的赞颂。

史书记载,年至年间,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带领湘军前往新疆平叛,对西安至新疆阿克苏的官道进行加固,下令军民在道路两侧栽植了大量的柳树加固路基。因为这些柳树由左宗棠组织栽种,百姓将这些柳树称为“左公柳”。

这些柳树也栽在了宁夏,主要在国道沿线。至今在宁夏境内有多少棵“左公柳”没有准确的统计。

隆德县曾是宁夏境内“左公柳”最为集中的地方。据年印行的《重修隆德县志》记载:“由隆德城东行经十里铺……入静宁界,合计东西全长九十里,此系官道,坦途两边齐栽白杨绿柳,春夏青青,左公遗爱也。”据当年有关统计,隆德县内有“左公柳”株。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国道改扩建、县城建设以及一些居民偷伐等,大量“左公柳”消失,隆德县内“左公柳”数量开始下降。

为此,隆德县专门修建了一个“古柳公园”,将生长较为集中的18棵“左公柳”保护了起来。人们为“左公柳”挂上保护牌,为每棵树建立了档案,清理了周边的垃圾,对树体进行了修复。6年,隆德县还在端午节前下发文件,严禁当地百姓折柳荫破坏树木的习俗,并对柳树实施了复壮和延缓老化的技术措施。

隆德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成活了多年的大柳树,均是旱柳,树体高度在20米左右,树冠直径达10多米,胸径0.8-1.3米不等。

走进“古柳公园”,记者看到,这些古树个个枝干苍虬,直指天际,犹如飞龙盘柱、突兀嶙峋,甚为壮观。柳树下边立着碑,记录着它们的历史由来。

隆德有“左公柳”,在彭阳也有5棵百年树龄以上的大柳树,当地人将它们称为“董公柳”。

这里的“董公”,指的是清代名将董福祥,一个先与左宗棠为敌、后为友的宁夏人。

据当地人介绍,清同治年间,董福祥在征战途中经过彭阳县孟塬时,看到左宗棠栽种的柳树生长旺盛,甚是爱慕,于是也让士兵购买了七八百株柳树苗栽在道路两侧,现存的5棵便是其中的幸存者。

5棵古柳中有一株曾因雷击,树干形成空洞,直通分叉处。树干表面还长出一个连着一个的圆疙瘩,更显古老苍劲、饱经沧桑。(记者 吴宏林)

★号外号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