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氏之后,中原出现两大部落,首领分别是炎帝和黄帝。据传他们都是少典氏后裔,并且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炎帝姓姜,和黄帝并称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华夏子女也被称为“炎黄子孙”。在我们心里,炎帝和黄帝应该和平共处才对,他们也的确如此,但他们两个却是曾经敌对的双方。
大约公元前26世纪时,黄帝与炎帝这两部落在阪泉有过一次大规模交战,史称“阪泉之战”。炎帝部落居住于渭水支流姜水沿岸,以姜为姓,其族沿黄河流域向东发展进入中原,成为黄河中游地区的强大部落联盟,都城是蒲阪(今山西南)。黄帝部落最初居住在泾水流域的姬水沿岸,是包括姬姓12部落的部落联盟。当炎帝作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之时,黄帝部落也加入了这个联盟并接受炎帝的领导。此时,各部落之间为土地和财富经常发生侵伐征战。黄帝部落在征战中日益崛起,势力不断扩大。当黄帝部落从泾水流域沿着黄河向东扩张是,就不可避免地与炎帝部落发生了冲突。
黄帝建议派官到少昊、太昊两地施治,炎帝亲往太昊而蚩尤驻兵少昊后,假借黄帝之命暴掠民财,逼迫黎民随其作乱。炎帝闻讯后,率兵北上山东,后反被蚩尤追杀,一直被逼到涿鹿。黄帝故意按兵不动,未及时出兵救援被蚩尤追杀的炎帝,炎帝对此心存积怨,成为炎黄之战根源之一。
炎黄二帝发生火拼,决战在矾山镇西南、涿鹿山北的阪泉河谷中进行。
古书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这里所记述的熊、豹、貙、虎和雕、鹰、鸢并非猛禽飞兽,而是当时各部落图腾的名称。
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先发制人,率兵以火围攻,使得轩辕城外经常浓烟滚滚,遮天蔽日。黄帝手下应龙带人熄灭火焰,黄帝率兵将炎帝赶回阪泉之谷,嘱咐手下士兵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得伤其性命。
黄帝让士兵在阪泉河谷中,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
千变万化的阵法层出不穷,星斗七旗阵让炎帝的士兵看得眼花缭乱。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施,只能利用崖头作屏障,观望阵势。
黄帝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作幌子,暗中派兵日夜掘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这样,“练兵”三年,也将洞穴挖到了炎帝兵营的后方。忽一日,黄帝兵将突然窜出,偷袭炎帝营,活捉炎帝,俘虏无数兵丁。
这一战让炎帝输得心服口服,甘拜下风。
黄帝胜利了,但他并没有消灭对手。他仰慕炎帝的医药和农耕技术,决心与他携手创建文明国家。炎帝也表示愿意帮助黄帝烧荒垦田,治理家园。这样,炎黄两个部落又联合起来,一起南下中原,形成了今天华夏民族的主体。
只要是华人都会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龙是在什么时候成了华夏民族的图腾的呢?
黄帝收服炎帝、打败蚩尤后,统一了大小部落,被诸侯们推举为天子。原来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如中原地区有熊氏族有熊图腾,西南地区一部落有虎图腾等。黄帝统一中华后,就一直考虑:该用什么图腾好呢当时他也没有想出个结果,就召集各路诸侯到具茨山上商议。多数将领提出用熊图腾,但黄帝一想,不行,跟人家学习,不但没有创意,还容易伤害到各个氏族部落间的感情,就没有同意。他最后提出,以蛇为身,以鱼鳞护蛇身,以狮头为蛇头,狮尾为蛇尾,以鹿角为蛇角,以鹰爪为蛇爪,拢总起来,代表各个部落的特征,故谐音为“龙图腾”。它能腾飞,能下水,能爬行,具有各种动物的技能,又代表了多家部落的特征,大家听后,都很满意
商定之后,黄帝选择农历二月初二这个黄道吉日,在具茨山顶举行仪式,升起龙旗。从此,就有了龙的传人的说法。
具茨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根,现在命名为始祖山。具茨山自古就建有黄帝拜华盖童子祠、轩辕阁、风后祠、黄帝迎日推策台、黄帝女儿梳妆台、三宫、嫘祖庙、黄帝大宗祠、黄帝屯兵洞、黄帝避暑宫、幽胜宫、黑龙潭、白龙潭、日月潭等古迹。几千年来,具茨山上的祠、阁就兴起了阴历三月三朝顶拜祖的圣节。近年来已重新修建了黄帝祠、中天轩辕阁、黄帝拜祖台、黄帝迎日推策台、嫘祖庙、屯兵洞等古迹。
由于龙的含义代表了各个部落的理想,龙自然而然地成了历代帝王的专用名称,黄帝被人尊奉为“真龙天子,”帝王的子孙叫“龙子龙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