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炎帝的传说以及炎帝陵

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相传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大约五千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城一带有着许多氏族部落,炎帝和黄帝是其中最有名的两位首领,他们的部落经过长时间的冲突和融合,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长期以来,炎帝的传说鲜为人知。其实我国古代有关炎帝的传说也很多。相传炎帝部落,早期居住在陕西岐山东面,后沿渭水东迁,顺黄河南岸东移,一直到今天的山东-带定居下来。据史书追记,炎帝生于华阳(今陕西华阳之南),本姓“伊耆”,在姜水(即岐水)流域长大,人们又说他姓姜,他就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先祖--神农氏。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是牛头人身,这是当时的原始部落以牛做图腾的缘故。根据古籍记载,神农氏少时,每天都试种谷物,终于让他识别了稻谷、小米和大豆,并带领人们大面积种植那些粮食,所谓炎帝教人“耕而食”,“织而衣”,并设立集市互通有无。这些传说和记载,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概况,同时,也可知炎帝时代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从单纯的采集和渔猎生活中逐渐解脱出来,原始农业开始产生。每当农闲季节,炎帝还率领人们祭祀,以祈求天地神灵赐民康乐,还和大家一起载歌载舞,共享丰收后的欢乐。这就是所谓“腊戏”。

炎帝神农氏为了减轻人们的疾病,还亲自上山采集并尝试多种草木和昆虫,探索其治疗效果。这就是所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不幸的是神农来到衡山(今湖南省)“尝草”时,被一种叫黄药(又称断肠草)的剧毒植物夺去了生命。这虽属传说,但由后人整理并以他命名的《神农本草经》却流芳千古,泽被后世。从此,炎、黄及九黎三部落的成员,成为定居中原地区的居民。后历经长时期的融合,凝聚成一个整体,成为春秋战国时的“华族”,或称“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炎帝虽然传说死在衡山,但炎帝陵却在湖南省酃县城十五公里的塘田乡。这是怎么回事呢?关于炎帝陵,汉以前的史籍上无考,从晋开始,才陆续有记载。《晋书》曾记: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今湖南省);宋代书载:炎帝墓在湖南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公的白鹿原。自唐代起已有人奉祀炎陵,宋代有碑记:宋太祖登基,遍访炎陵不得,忽梦一神指点,才在茶陵县觅见炎陵,随即于此地建庙。从此,炎帝陵渐为世人瞩目。至明、清,这里烟火从未断绝。特别是清代,清王朝入关后不久,南方尚未完全平定,就遣使前来致祭,以示崇敬。后康熙、雍正诸代皇帝,对陵寝多有修葺。

北宋乾德五年(公元年)修建的炎帝陵,是仿皇官设计制造的,分前后两殿,有午门,行礼亭,龙娜,帝殿,左右朝房和碑亭殿后有巨冢,即为陵站,四周砌石,中间竖有石碑,上,刻“炎音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在炎帝山附近的冰水边巨石上,还有著名的“鹿原坡”。据说炎帝生下后,母亲外出时,曾有白鹿用乳汁喂他,山鹰张翅保护他,因此白鹿成了他第二母亲。鹿原坡带古代有白鹿出没,炎帝安息于此,有如休息在哺育他长大的母亲怀抱里。整个炎帝陵大殿四周古树参天。殿旁也还有一些历代建筑。但由于天灾人祸,屡遭焚毁,就是大殿也未能幸免。特别是十年浩劫中,陵旁的千年古树砍伐殆尽,炎陵殿宇,片瓦无存,昔日为人所称道的“炎陵十景”也荒废了。尽管如此,国内外慕名而来祭扫陵墓者和瞻仰者仍然纷至沓来。

现在,政府已决定重修炎帝陵,修复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好在“白鹿原”依旧,环山树木掩翳,碧波粼鄰的涞水,依然环流陵前,在江畔的石丛中,形象生动、如龙首龙爪的“龙脑石”、“龙爪石”等自然景物,始终弥漫着神话殷的迷人色彩。这些条件将使重建后的炎陵重展其壮丽景色。那么你们对此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