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神农与炎帝本为二人,汉代以后,神农与炎帝被综合成一人。”肇始者则是生活于两汉之交的一个叫做刘歆的人。不仅如此,刘歆还将东夷族首领太昊和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的伏羲氏合而为一。那么刘歆为何要做出如此“篡改”历史的举动呢?
五德始终说
在宋朝以前,有一个用来阐释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历代王朝政权合法性的学说,叫“五德始终说”。这个学说是由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创立,并由后世学者不断填充而成,而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邹衍
“五德”: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
“终始”:”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可以见得,邹衍只是开创了一个简单的框架,只涉及到黄帝、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四朝,即黄帝得土德、夏禹得木德、商汤得金德、周文王得火德。
邹衍最初的五德始终说所遵从的是“土、木、金、火、水”的五行相胜之序,后世将其称为五行相胜之五德始终说。据此而言,周之后的秦就理应是水德,克秦的汉朝也应当是土德。邹衍之后,后世学者根据其所创学说,将五德始终说运用到了实际的政权合法性论证中,汉武帝时正式确定了汉的土德制度,直至西汉末年的刘歆之时才发生改变。
刘歆五德始终说
刘歆:汉成帝时,被封为黄门郎,与同样担任黄门郎的王莽相识并结交。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时,拜刘歆为国师,王莽事败后自杀。博学多才的学者却兼有敏感的政治身份,刘歆的特殊之处,正在于此。
西汉末年,政局动荡、人人自危,王莽代汉已不可避免,比起剧烈的社会动荡,以更为温和的方式来实现权力交替显然更为适宜。此外,王莽要建立新朝也迫切需要理论来论证其合法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刘歆创制出了新的五德始终学说。
刘歆
西汉宗室、大臣
经学家、天文学家、历法学家、数学家
既然王莽代汉的事实无法改变,就只有通过修改历史理论以服务于现实政治。
刘歆的五德终始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相生之序来解说历史王朝的更替。
注释:相生说与相胜说的区别在于完成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同:相胜说是指革命,而相生说则指的是禅让,这禅让正是西汉末年政权更替所需要的理论依据。
刘歆在邹衍的基础上增添了很多帝王,编排了一个完整的帝王系统:
太昊伏羲氏(木德)—共工(水德)—炎帝神农氏(火德)—黄帝轩辕氏(土德)—帝少昊金天氏(金德)—颛顼高阳氏(水德)—帝喾高辛氏(木德)—帝挚(水德)—帝尧陶唐氏(火德)—帝舜有虞氏(土德)—伯禹夏后氏(金德)—商汤(水德)—周文王(木德)—秦(水德)—汉(火德)—王莽新朝(土德)。
注释:红色字体部分为闰统(与正统相对而言,指非正统)
最古的帝王伏羲是怎么确定的?
刘歆的五德终始说则依据《周易·系辞下》及《左传》的说法,将伏羲确定为最古的帝王。
”神农氏设,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
又因《周易说卦》“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东方也”的说法,加之《震》乃东方之卦,东方五行属木。所以太昊伏羲氏当属木德。在这过程中,太昊与伏羲氏也被正式合为一人。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以得土德的黄帝为开端,后来又为司马迁所继承,从而黄帝便被确定为中华人文始祖。因此黄帝为土德也是一个公认且无可改变的事实。
那么重点来了
确定了伏羲和黄帝的德属,关于最初的问题,刘歆为什么要将炎帝与神农氏合二为一也就迎刃而解了。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黄帝与伏羲之间还缺少一位属火德的帝王。此时,以火为名的炎帝就是最佳人选。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左传》
但当时又有炎帝是黄帝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且炎帝为小的文献记载。所以炎帝便不能直接置于黄帝之前,若把炎帝直接置于黄帝之前便有违这一共识。另外,在此之前已有文献典籍,例如《吕氏春秋》,明确地将神农置于黄帝之前。于是一个既属火德,时代又在黄帝前的“炎帝神农氏”就这样被编排出来了。
“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
——《周易·系辞下》
注释:本文只是说明为何后世文献中为何会将两个完全不同的记载即神农氏与炎帝混同,关于炎帝与神农的其他可能关系,上篇文章已有叙述。
秦朝去哪儿了
王莽代汉后便宣称自己是黄帝和虞舜的后代,因此王莽新朝便为土德。依据“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顺序,刘汉也就自然而然可以被定为火德。此外,西汉时的《淮南鸿烈》提及舜为土德,故刘歆采用此说,将舜定为土德。此时,其他的德属也都有了找了着落。
与此同时,秦的德属便出现了问题。按理说,从王莽、汉由下往上推,秦应该是木德。但是如果从舜往下推,属木德的却是周。于是刘歆便想出一个办法,即依邹衍的框架将秦定为水德,这样,秦就不存在于五行的循环当中了,也就“不得不”屈居于闰统。而同为水德同为闰统的共公和帝挚则是刘歆为说明秦朝得闰统的合理性而找来的两个陪衬。
到此为止,木德的伏羲和火德的神农之间有共公氏,木德的帝喾和火德的帝尧之间有帝挚,木德的周和火德的汉之间有秦,一套完美有序的五行相生之五德始终相生说就此建立起来。
五德终始说被后世史学家长期尊奉为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直到宋金以后,沿袭千余年的五运说才逐渐趋于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