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是晋城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北面与长治市的长治县、长子县为邻,西边与沁水县接壤,东和陵川县相连,南边是泽州县界,地处太行山西南缘,地势高峻而平坦,因而名曰高平。相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家乡就在高平市北部的神农镇,战国末期,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也发生在这里,古战场遗迹至今犹存,甚至诸多的地名仍留有那场血战和屠杀的影子。在北魏时期,高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至今已经有余年。这一地区位于古上党和泽州之间,历来就是军事要地,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遗存下来的上启北宋下至明清千余年间的古建筑不胜枚举,是游历晋东南必到的地方。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传说他因为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他也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因此被尊为中华农耕和医药的始祖,是华夏文明的开创者之一。
进入高平第一站就是神农镇,地名最早出现在唐朝末年,当时称为神农乡,也已经有千年历史了。这里三面环山,尤以北面的羊头山最为著名,相传那里是炎帝神农氏开创农耕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在山上还有开凿于北魏时期的羊头山石窟以及炎帝庙的遗址。以神农镇为中心,周边遗存有大量和炎帝传说有关的遗址和庙宇,著名的比如庄里村炎帝陵,故关村炎帝行宫和下台村的炎帝中庙等等,而整个高平地区各乡村现存的炎帝庙多达数十座,可见炎帝信仰在这一带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使上古传说中亦神亦人的炎帝忽然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了,从遥不可及的历史尘埃中具象地来到了身旁。
神农镇西边的下台村有一座炎帝中庙,过去还有与之相对应的高庙和下庙,高庙即是位于羊头山上的炎帝庙,下庙在高平城东,可惜现在唯中庙尚存。据清代碑刻记载,至少在宋代以前中庙就已经存在,其历史极其古老,是以炎帝中庙一直被当地人称作古中庙。近年中庙之名日盛,而官员们很忌讳下台的字眼,于是将下台村改名为中庙村了。
古中庙位于村北高地上,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山门、太子祠、正殿以及两厢的配殿和厢房。所有建筑整体修建在高出外面近两米的石台基上,山门三开间硬山顶,两侧连建有厢房和配楼。走进山门,迎面就是修建在更上一重石台基上的太子祠,这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方形亭阁,前后置隔扇门窗,东西两山墙开有圆窗,四柱古拙壮硕,阑额用材相当细小,普拍枋却极其粗大,上面枓栱亦是工致雄健,托举起宽大高挑的飞檐。殿内无梁栿,顶部安置如覆莲般精美的八角藻井,因而俗称无梁殿。根据墙上元至正二十一年(年)二月的《创修神农太子祠并子孙殿记》可以确定太子祠的修建时间。其左右分别建有药王殿和蚕姑殿。
穿过太子祠,内院空间豁然开朗,一条凸起甬道连接起太子祠和院子最北端的正殿。正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内奉炎帝神位,两旁有垛殿,东西有配殿。全庙之内,除了太子祠之外,都是清代建筑。只要看一看现在重又被收集起来的残碎碑刻即可知这座炎帝中庙于浩劫年代里曾遭受了怎样的摧残和创伤。
元代遗构太子祠是古中庙内唯一的早期木构遗存,其久远的年代、小巧轻灵的造型和所据的独特位置都使其成为了全庙内最核心最抢眼的建筑,气质和风头远远胜过其它殿宇。太子祠很像是献亭或舞楼,但距离正殿较远,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应是后世改建所造成,来到中庙之内已近黄昏,时间仅够画一幅画的,那毫无疑问,一定要画张太子祠作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