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是一个精通黄老之学的大儒。
有关这一点,从他的作品《五行》可以看出来。
《五行》一书,就是把传统的水火木金土,与儒家的仁礼义智信五德相匹配。
郑玄注子思的《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一句时,也引用了子思的五行配五德学说:
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
需要指出的是,郑玄的五行配五德中把水和土之德搞反了。
应该是“水神则知,土神则信”才对。
信,也就是诚,五行属于中宫之土,是子思在《中庸》里面最为推崇的中央之德、圣人之道。
与子思一样推崇五行的孟子也说: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除了仁义礼智四德之外,孟子把五行的最高之德称为圣,比诚和信更进一步。
《五行》里面也同样把五行里最高的土德称为圣。
那么,五行学说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就是黄帝。
《史记》记载:
昔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史记.历书》
《尚书.洪范》里面也记载,商代末期的人就已经把水火木金土这五行作为施政的重要纲领。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由此可见,子思对于黄帝的五行学说非常熟悉,荀子也说子思“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对黄帝学说中的五行思想进行了改造。
改造的成果,不仅有《五行》一书,还有《周易》。
没错,《周易》是子思对于黄帝五行学说的改造。
《周易》开篇的元亨利贞四德,正是五行学说的仁礼义智四德。
《周易》开篇的卦名“建”,正是北斗的斗建之意。
而黄帝,正是北斗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