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与黄帝的血脉来源于同一个地方——在各类史书中都匆匆一笔带过的少典国。
根据有限的记载,少典国某一任国主或者领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石年,此人不甚在意权位之事,一心一意全扑在当时日益严峻的民生问题上,用以饱腹的“五谷”、解决病痛的“草药”,都是自他发展而出,人们感念其恩德纷纷主动归附,一年成聚,三年成都,进而尊称他为炎帝,石年号农神氏,是第一代炎帝。
神农氏之后,长子临魁接位,往下依次是承、明、宜、来、里,炎帝里比较特殊,他的儿子并没有继承权位,而是直接由他的孙子榆罔接替,具体原因不甚清楚,或许是炎帝里的儿子英年早逝,或许是抢班夺权政变的妥协。
孙子榆罔上位时,都城已经迁移到空桑一地,大约在今天鲁西豫东一带。
和特定一些富二代权二代类似,这个孙子榆罔做好事的本领不高,做恶事的天赋倒是极强,可以笼统概括为喜怒无常、血腥残暴、草菅人命……简直就是一副亡国之君的败相。
上层权力威望不再如昔日威严,下层原有秩序自然逐渐开始分崩离析。
终于同属农神氏血脉的蚩尤开始扯动反旗,意欲染指最高权位。
据说蚩尤先是离开中原腹地,之后有说他落脚于江淮之间,也有说停留在长江中下游一片等好几种说法,总结归纳各种说法的核心意思,就是蚩尤跑到了当日文明的边缘地带,奋力发展自身实力。
在绝大部分时间里,蚩尤都是一个搅乱天下的祸首,他穷兵黩武,大造刀枪弓弩,继而将天下拖入了一个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的地狱,堪称狂热战争分子,但是,假设百姓人人安居乐业,温饱有余,他又能鼓动多少人加入他疯狂的队列呢?显然,蚩尤的出现是一个表象的结果,而不是天下大乱的本因。
古时,中原周边“蛮夷”朋友们的战斗力,历来是十分有保障的,有基于此,蚩尤率部一连蚕食掉附近几个部族,进展得十分顺利。
孙子榆罔估计智商还不算完全丧失,察觉事情渐渐不对路,立即向蚩尤发出警告。
蚩尤知道事已败露,于是加快扩张脚步,兵锋直逼都城空桑。
与所有人料想的一样,孙子榆罔拔腿就跑,直到退进本家一位亲戚的根据地涿鹿,才总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涿鹿的位置大概在今天张家口左右,也有说在山西,真真假假尚无定论,而那位以此为大本营的本家亲戚正是之后力挽狂澜一举扭转乾坤的黄帝轩辕氏。
回到文章开头,少典国主的长子是炎帝神农氏石年,次子名字未知,只知道他继承了国主之位,往后他这一支的子孙世代治理少典。
接下去,故事的风格向《封神榜》、《西游记》急速迈进,连拦都拦不住。
据说,差不多炎帝榆罔上台的同一时期,本代少典国主的王妃怀孕二十四个月生下一个男孩,因出生地在轩辕之丘,既大约今天河南新郑周围,父母索性为他起名叫轩辕。
轩辕从小就聪明伶俐远超他人,一般人对于小孩“聪明伶俐”的理解无非就是说话早,或者学走路快,又或者很早就识字识数,轩辕小朋友远超他人的地方在于,人家在襁褓里就会张嘴说话,由此推断,6个月会走路,1岁能认字算数,2岁可以写诗作文,这些情况大抵应该也是会发生的吧,总之两个字——“神童”。又是不知道什么缘故,聪明如此的轩辕也没有继承少典国主的位置,而是跑到一个叫有熊之地的地方建国,以涿鹿一地为都城,故轩辕又号有熊氏。
日月轮转,云聚云散,少典国多少代之前开叉分枝出的两兄弟血脉在这一刻又汇合到了一起。
接下去,轩辕与蚩尤在琢鹿之野开展战斗,连战三场,最终斩杀蚩尤。
天下虽然再度回归和平,但轩辕的神勇与榆罔的昏庸经过此战毫无保留地展示在世人眼前,一时之间人心浮动,暗潮汹涌。
而榆罔此人,经过蚩尤之事不但毫不收敛以往那些暴行,反而变本加厉,搞不清楚他脑子里到底想的是什么,是痛快放纵一天是一天,还是因为有轩辕这个实力派亲戚,自认从此高枕无忧,亦或者其他。
之后事情的结局是,轩辕见民心所向大势已成,内修明政,外联各方,举兵杀向榆罔。
既得利益阶级自来不会主动退出历史舞台,榆罔负隅顽抗,引兵与轩辕在阪泉之野决战,阪泉之野据考证在山西运城附近,也有说在北京延庆,和具体战争地点在哪里有好几种说法不同,阪泉之野的胜负方从来都是高度统一的。
榆罔战败,“炎帝”至此断绝,轩辕胜利,“黄帝”执掌神州。
黄帝轩辕氏在位年,共有四妃,元妃西陵氏,二妃方累氏,三妃肜鱼氏,四妃嫫母,儿子则记有二十五位。
轩辕过逝,由长子,也就是元妃西陵氏之子少昊金天氏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