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云: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意思是:如果违背了春季的养生原则,那么人体内的少阳之气便不能生发,从而使肝气抑郁发生病变;如果违背了夏季的养生原则,人体内的太阳之气便不能旺盛,就会发生心气内虚的病证;如果违背了秋季的养生原则,体内的太阴之气便不能收敛,就会发生肺热喘息胸闷的病证;如果违背了冬季的养生原则,体内的少阴之气便不能闭藏,就会发生肾气虚惫的病证。以上所说的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春、夏二季注意调养生、长之气,从而使心肝两脏功能旺盛;秋、冬二季注意调养收、藏之气,从而使肺肾两脏精气充足。这样,就符合四时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所以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同自然界万物一样,生存于四时阴阳变化的环境之中,维持着正常生长发育的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养生的根本原则,就会摧残生命的根本,败坏身体的真气。因此,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才是决定万物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以及生与死的根本。违背它,就要发生灾害;顺从它,就不会得病。明白了这个道理,便可以说已经精通养生之道了。不过,这种养生之道,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奉行;而愚昧的人,却往往会背道而驰。要知道,能够顺从阴阳变化的规律,便能生存,而违背了这个规律,必然导致死亡顺从着它,就可以得到太平;违背了它,必然产生混乱。如果丝毫不注意养生,经常违背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使身体内的阴阳之气紊乱,而产生十分危险的“内格”之病。由于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进行养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智慧超群、品德高尚的人,不主张等到已经发生疾病再进行治疗,而是强调在未病之先就坚持养生,以预防疾病的发生。犹如管理国家一样,不要等到出现动乱才去平定,而是在未出现动乱之先就妥善处理,防止动乱发生。养生与治国是同一道理,假如等到疾病已经发生才用药物治疗,或者国家中动乱已经形成才去治理那就等于是感到口渴了才去挖井,临阵格斗了才去铸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