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对黄帝形象的神化,及其影响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关于道教的产生,较为一致的说法是东汉。卿希泰、南怀瑾皆认为道教的产生,以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为重要标志。汉代黄老、鬼神、神仙、阴阳术数、谶纬、宗天等思想,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思想依据。黄帝与道教的结合源于早期道家文献《庄子》、《列子》。

中国古代早期“神”与“仙”概念不同,“神”具有先天型,“仙”属后天修成型,后随着神的先天超能性与仙的长生不老不死,相结合而成为“神仙”。道教中黄帝形象具有明显的“神仙化”特点。一方面体现在道教神仙传记中;另一方面体现在道教神仙信仰体系神谱之中。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发展,缙云黄帝文化即为道教文化产物。

一、道教神仙传记中的黄帝

《列仙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神仙列传,其成书时间尚存争议。《列仙传》的成书是一个层累的过程,汉末应该存在一个古本,最终成书时间不早于唐代。《列仙传》作为神仙志怪小说开山之作,带有鲜明的早期道教印记,开启了魏晋南北朝游仙文学叙事模式新模式。《列仙传》所记神仙更多的是方仙道和黄老道的背景。

强调仙人长生的特征。《列仙传》中黄帝传记单独成篇,黄帝时人大致4人,宁封子、马师皇、赤将子舆、容成公。对于黄帝的描述,侧重于黄帝先天具备的神力、身体外部形态、乘龙升仙。黄帝具有判定百神功过的权力,百神皆听从黄帝调遣,俨然一位众神之首的形象。关于龙形乘龙升仙早在《史记·封禅书》中出现。

《列仙传》中不过是延续前人之说,将黄帝形象仙化表现得更为传神。《列仙传》中黄帝神格形象的表现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具备调遣众神,评判众神的权力,而且有龙形异表;二是黄帝非死葬桥山,铸鼎成功后,天府神龙乘龙升仙。

尸解是道教假死托形的一种成仙方式,《列仙传》中尸解属于神仙的神异法术,黄帝尸解乘龙飞去,属于飞升型,飞升型的成仙方式在道教成仙类型中属于较高级别,亦决定了此尸解人物的地位。

对于黄帝乘龙升仙故事的记叙述,《抱朴子·极言》:“黄帝服神丹之后,龙来迎之。”这里出现了黄帝服仙丹,后乘龙升仙,体现了道教炼丹学在黄帝故事的影响。汉末《黄帝九鼎神丹经》亦记载:“黄帝受丹于玄女,合而服之,遂以登仙。”黄帝服丹而仙似乎成为汉晋时期,黄帝成仙的一种普遍方式。

葛洪对于《列仙传》中神仙形象的描述,有这样的论断“殊甚简略,美事不举”,作为神仙列传的第一次尝试,我们更应发掘其朴素的叙事模式和形象塑造背后的文化基因。继《列仙传》而起的是东晋葛洪所作《神仙传》,宣扬道教神仙信仰,反映了魏晋时期道教向神仙道教发展的阶段,是道教众多神仙传记的典范。

葛洪宣扬神仙可致,神仙可学思想,其神仙思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