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战胜了炎帝成部落领袖,为何我们叫炎黄

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话题,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向来又被冠以了炎黄子孙的称号,自然是源于上古的两位始祖:炎帝和黄帝。

然而要说起功绩,似乎炎帝相比较于黄帝存在感低一点,在原始社会中晚期,蚩尤统领部落脱离了炎帝的掌控,以山东作为根据地大举进攻,最终导致炎帝被击败,被迫向黄帝求援。

在击蚩尤败之后,炎帝和黄帝部落之间,却再次爆发了竞争,通过激烈的战争,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取得了盟主的位置。

因此在后世不少人的评价当中,黄帝的贡献显然是独一档的,例如孔子就认为,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庄子更是提出:“世之所高,莫若黄帝”。而炎帝的位置,相比较于黄帝略逊一筹,《史记》中就有“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的语言。

这因此才更加让人感到困惑,在以先为尊的概念下,为何我们叫做炎黄子孙,而并非“黄炎子孙”呢?不妨让我们来好好分析分析。

首先就是两人封号的由来,黄帝的姓氏有待考证,他居住于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后代则认为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

至于炎帝出生于姜水之地,因此被冠以姜姓,单名一个轨字,又被称之为神龙氏、连山氏。

之所以叫作黄帝,是因为以土德王,殷商之前,“黄帝”又被称之为“黄地”,可能是文人认为不雅,故而用谐音换上了帝王名号。

至于炎帝,因为其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帝王将相的五行学说,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逐渐形成概念和规模,因此在新石器时代,根本没有人会按照“炎帝黄帝”去这样称呼首领。

当时间来到战国时期,以及后面的汉朝,“黄帝之孙”的概念已经逐步形成,《史记·三代世表》时称“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王充在《论衡》当中也认为“五帝、三王皆黄帝子孙”。

不过这里的子孙概念,依然指的是圣贤明君,还没有覆盖到整个族群,不过反而是《国语》率先提出了“黄炎子孙”的概念:“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岂系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那么为什么在之后又变了说法呢?刘邦和王莽多多少少有些关系,秦末汉初时,为了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刘邦编造了赤帝子斩白帝子的故事,这里的赤帝正是指的炎帝,而刘邦宣称自己是炎帝后代,理所应当继承大统。

而到了王莽时期,为了能够获得篡汉的合法依据,他也四处派人考察,然后得出自己是黄帝后代的结论,取代汉朝是理所当然,不过作为尊重,自然还是汉在前。

在古人的观念里,时间比较长的应该放在前面,炎帝部落的历史,的确比皇帝要悠久不少,而炎帝做出的贡献,从使用植物制造衣服,冶炼陶器再到医学药理知识,也提供给了黄帝很大的帮助。

唐朝之后,各个王朝争夺着正统权,也纷纷自诩为炎黄后人,例如宋朝就将炎帝尊为感生帝,而末年和宋交好的辽国,同样也自称为炎帝后裔:“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炎黄”的概念也就不断上升。

到了近代以来,在危急存亡的背景之下,“炎黄子孙”也就作为一个强心剂注入了广阔天地,并且传承至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