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树今犹在民国时期黄帝陵前汉武帝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年黄帝陵汉武帝挂甲柏老照片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前日,南京好友唐兄寄赠给我一张“军校同学于乡村古碑前合影”老照片。此照摄于民国25年(年),背面有原主题跋,但因曾贴于相册,被揭取后粘下来一些黑色衬纸,遮挡了一些关键文字。先前我看到背面“汉武帝”、“桥山”、“树”等字迹时,心里其实已经对此照拍摄地点有了一些b数。待唐兄将照片寄达时,我立即对它进行了一些“技术处理”,背面的全部文字浮现在眼前(这门技术是杭州的老何友情传授的,对比图见图2)。果然,我之前的判断得到了印证,此照的拍摄地点为:黄帝陵汉武帝挂甲柏前!

唐兄寄赠的照片照片背面前后比对

照片背面全文为:此柏树在陕西中部县西门外二里许地方,树前有石碑一块,文曰“汉武帝征朔方还,挂袍甲于此树”,余民二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偕同学等游桥山通?摄影纪念。

中部县即如今的黄陵县(年改称),是很小的一个县城。原主所留“地标”,可谓当时县城以及西门位置的一个参照,不过看了地图之后我却有些困惑,因为黄帝陵的位置分明在县城东边,为什么会标注为“西门外”呢,这里怕是有笔误吧?不过与这些相比,我原本更期待能刮出原主的落款来,借以查考照片中这些军人的身份,可惜却是没有。

这身装束加上“偕同学”这仨字,倒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军校生。但年的时候,西安的黄埔七分校尚未成立,而且中部县离西安也不近,即便是军校学生,哪有这般长途旅行的时间和自由呢?施以排除法,这些人是中部县驻军/地方团队所办某些训练班的同学、或原先是某军校同学的可能性较大。

黄陵县今属延安市,而当时的中部县,正处在边区与“国统区”交界地带,刘志丹曾带队在这里闹革命,声势颇大,一度占据中部、宜君两县部分辖境建立中宜县,但中部县城一直在国府的掌控之中,往来谒陵的名人政要络绎不绝。西安事变前,参加围剿的国军在这一带与红军多次交火,经查阅县志,发现-年在中部县的驻军,先后为西北军冯钦哉部42师某团、东北军骑兵第4师第10团(团长王照堃)。

我初步判断照片中军人可能是出自上述部队,但在缺乏其他关键性证据的情况下,这已很难得到佐证。从照片上角的编号可知,这批照片原本数量不少,如能见到同册其他照片,就有可能发现更多线索。只可惜相册早先就已被卖家拆散处理(我极为痛恨这样处置相册的行为),唐兄也只获得一小部分,询问卖家也不知其详,此事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回过头来再说说这颗“名树”。关于此树与汉武帝的传说随处可看见(但我对于传说的态度向来是“呵呵”),挂甲柏亦曾多次出现在各路名人的游记之中,幸运的是它如今还健在,而且通过克隆技术,孙子辈的柏树都繁殖到广西那边去了。我还没去过黄帝陵这个5A景点,目前不知详细现状,据相关文献记载,挂甲柏在人文始祖大殿西侧,再参照网上的图片,我在地图上以红三角标注了它的大致位置,不知是否准确。

挂甲柏大致位置图

在老照片的左侧,还有某建筑的一角,我原以为是人文初祖大殿,仔细一琢磨发现不对,一是该建筑等级太低(硬山顶),且按这个拍摄方向,大殿应在树的右边(北),如此说来照片中露出来的或为碑亭一角,一缕阳光从偏西北的方向射来,“此时”应是下午。而照片中石碑影像模糊无法辨识,我在网上找到60年代与近年照片各一张,与民国老照片拼接对比。此碑应为民初中部县知事程寿筠所题,在60年代重新整治了一番(见下面拼接图2,内容与文献记载吻合,或为原碑),其所在的位置与形貌,与旧时略有不同。至于挂甲柏后面的墙和建筑,按位置来看如今似为回廊,老照片所提供的历史影像极具价值,原貌如何尚待考证。

各时期的照片比对

由于去西安交通方便,在此我拟立一个今年务必要践行的FLAG——即经西安往黄帝陵一游。届时现场拜谒考察,找到相同视角,原地翻拍这张老照片,再在游记中奉上便是。

前文链接:黄埔军校在东北的唯一分支机构——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军官训练班

静思斋于岳

年1月16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