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炎帝蚩尤少皞究竟是怎么回事考古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其肇始即是华夏始祖炎黄所生活的年代,即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向国家文明过度阶段。但由于年代久远,所有关于炎黄二帝的记载,均为后世追记,正所谓孤证不立。

所以,求证有关黄帝、炎帝甚至是蚩尤的史迹,就不得不依靠考古学来完成。

前文已述,炎黄生活的年代,是上古新石器时代晚期。《竹书纪年》记载:“黄帝至禹,为三十世”。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夏朝起始时间定在了公元前年前后,照此上推,黄帝的生活年代大体在公元前年左右(距今年)。

当然,上面只是根据文献的推测,我们还需要通过考古来印证。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显示,在公元前年左右,华夏大地的确发生了某种意义上的“改朝换代”,仰韶文化突然结束,龙山文化兴起。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碳十四测定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延续了年之久。

仰韶文化的主要代表遗迹是红陶,特点是尚红,这一文化类型广泛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西北等地,其规模和覆盖之广,是同时代其他文化类型所不能比的。

在关于上古时期的所有文献中,能够与这一时期形成对应关系的人物唯有炎帝(炎帝又称赤帝,其意为火,其色为红)。《尸子》记载:“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每世30年)。即神农氏为天下共主时间长达年,炎帝则是神农氏部落后期首领。豫、陕、晋、冀也刚好是神农氏传说最集中的区域。

然而,在仰韶文化之后的龙山文化,却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风俗,龙山文化主要代表遗迹是灰陶,形制上也没有任何继承关系。灰陶取代红陶,并非技术革命,这一点已经被考古验证。龙山文化对仰韶文化的取代,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文化类型突变。

那么公元前年左右,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尚红的文化突然被终结呢?

能够与这一时期形成对应的上古“改朝换代”事件正是黄帝对炎帝、蚩尤的战争: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按照史书脉络,最初据有天下的是炎帝,阪泉之战后,共主地位被轩辕黄帝取代。

上文提到,仰韶文化持续余年,遍布豫、陕、晋、冀的考古发现与史书记载中神农氏时间、轨迹完全吻合,证明传说中的炎帝其实正是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而仰韶文化终结的时间节点与史书记载的黄帝生存年代,都指向了公元前年左右。

那么黄帝部落代表的是龙山文化吗?

这个显然毋庸置疑,因为考古显示以外来形态取代仰韶的正是龙山。此外,疑似黄帝部落都城的石峁古城,也呈现龙山文化晚期向夏早期过渡特征。即:轩辕黄帝所处时代为龙山早期,其后裔所处时代为龙山晚期向夏过渡阶段,刚好印证了“黄帝至禹,为三十世”(每世30年,夏朝距黄帝约年)。

不过,黄帝虽然击败了炎帝,但却在涿鹿遭遇了更强大的蚩尤。按照上古史书的说法,“蚩尤姜姓,亦炎帝之苗裔”,也就是说,蚩尤也属于仰韶文化类型,与炎帝是同宗不同支。

在河北张家口涿鹿县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中,也的确找到了仰韶、龙山、大汶口三种文化类型在此交叠的证据。然而,在仰韶结束龙山兴起后,早期龙山文化中却弥漫着大汶口文化的诸多特征。

大汶口文化遗存经碳十四测定,存在时间为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主要地域是在泰山一带,无论是时间脉络还是地望,都不会是蚩尤部落,更应该是黄帝的盟友。

据《黄帝问玄女兵法》记载:黄帝与蚩尤作战,九战九败,归于太山(指泰山),遇一妇人,人首鸟形,自称玄女,教授黄帝取胜之法。这段记载虽然充斥着神话,但却是对上古部落的某种真实反映。

因为公元前年,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活动在泰山一带的正是大汶口文化的少皞部落,《左传》也记载:“少皞之墟在鲁”。经考古验证,少皞部落以鸟为图腾,公元前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这也就解释了黄帝为何在泰山会遇到玄女(女部落首领)。

也就是说,黄帝在收降炎帝后,炎黄两部联手,却依然不是善做兵器的蚩尤部落对手,最后不得不请求强援少皞部落的帮助,才取得涿鹿之战的胜利。早期龙山文化中弥漫大汶口文化的考古发现,也恰恰印证了少皞是黄帝的盟友。

那么少皞部落为什么要帮黄帝攻打蚩尤呢?

考古资料显示,大汶口文化遗迹向东直达辽东半岛一带,但唯独无法逾越临近的黄河,显然是受到了某种势力的阻碍。《逸周书》记载:黄帝击败炎帝后,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皞)。

即:黄帝划定蚩尤的地盘仅限于少皞临近地区,这也佐证了此前在黄河一带阻挡少皞部落的正是蚩尤部落。同时,考古也发现了在紧邻大汶口文化地区存在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二者形成了证据链条。

正是这层世仇关系,让少皞部落也加入到了黄帝的阵营中,而少皞的加入直接扭转了黄帝九战失利的不利局面,最终,涿鹿一战,蚩尤被击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196.html